皮簧腔系
皮簧腔系
中国戏曲声腔系统。以二黄腔及西皮腔作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皮簧腔系。如徽剧、汉剧、京剧、粤剧、湘剧、赣剧、桂剧等,全国不下20多个剧种。共同特色是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板式上以原板为基础派生衍变,词格上均沿用七言或十言对偶句式,行当唱腔的分类和发声方法也大体相似。
皮簧腔系各剧种在音乐上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旋律上的差异。如同为二簧慢三眼,京腔的唱腔和过门就比较细腻华彩,拖腔也比较曲折;徽调则表现为朴实,花音不多,起伏不大,且多衬字,仍保留着皮簧形成初期的简朴特色;而湘剧南路和汉剧的句尾延伸旋律却比京剧长,在拖腔中多次作正、反式的移宫,跌宕婉转,特色鲜明。曲式结构也有差异,多数皮簧剧种西皮的句式一般为眼起板落,有别于二簧的板起板落,但在徽剧、赣剧中,西皮却是板起板落,与二簧无异。湘剧的原板走马(较快的原板)中,可以嵌入一段“放流”,是一种连续的上下句式的无过门清唱,仅以鼓板来点板,这在皮簧腔系剧种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皮簧腔系在板式变化的结构上发展得较为充分和完备,对近代许多地方剧种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越剧四二调的过门,就是从西皮过门中蜕变而出,它的弦下调也受反二簧的启示。其他剧种也多接受皮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