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1.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男,1966年1月生,博士、教授、现任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湖北省旅游协会理事、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等。

曾主讲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旅游投资研究》、现主讲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等课程。

出版有《旅游规划与投资决策》(科学出版社)、《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中国旅游出版社)、《旅游景区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旅游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资源开发与旅游管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等著作,发表了旅游规划、旅游投资、景观规划与开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了湖北省发改委重点项目“湖北省明显陵-大洪山区域旅游综合开发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武汉环城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湖北西部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北省旅游地域系统空间分析与产业布局”、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跨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设计”、“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赤壁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洪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荆门市屈家岭-太子山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市黄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木兰古门风景区开发研究”、“潜江市龙湾遗址公园可行性研究”、“武汉城市森林旅游研究”、河北省迁安市、迁西县、峰峰区等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天津海河景观带旅游开发研究、广东桃花岛旅游地产开发研究、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整合开发规划、湖北省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及标识牌设计、咸宁温泉新城总体规划、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科研课题30余项。曾二次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一次获得武汉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投资研究、区域规划、旅游地理学理论等。

2.复旦大学教授女,194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86年至1988年在美国Notre Dame大学电机系作访问学者,1996年去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工作半年。现任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复旦大学脑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立明教授自1986年以来从事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并应用于图象识别、特征抽取及图象编码等方面,并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及分形方法用于图象的编码。完成国家攀登计划、上海攻关项目神经网络计算机识别系统、神经网络目标识别系统、非线性科学在信息提取、压缩和加密中的应用、分型图象压缩的新方法及其应用等十多项项目均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1999年2月完成的"中分辨率的数码相机的研制",填补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码相机空白。"生物神经元、神经网络的建模仿真和理论分析"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神经网络理论及智能信息处理应用基础" 获199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神经网络、图像和视频编码、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方面的论文90多篇,出版专著1本,合著3本。

研究领域

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理论和应用

图像处理和编码,模式识别

教授课程

1992-1995年 电子学方法,本科生课程

1991年至今 人工神经网络,硕士生课程

1992-1993年 电路理论,硕士生课程

1997年- 现代控制理论,硕士生课程

1997年至今 图象处理和编码,硕士生课程

获得奖项

1995年 "生物神经元、神经回路的建模、彷真和理论分析"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 专著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 一书(1993年出版) 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协会优秀学术著作和优秀教材二等奖

1999年 "神经网络理论及智能信息处理应用基础"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 年 "数码相机产学研项目"获上海市产学研三等奖

主要论著

1.张立明,专著,《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复旦出版社出版,1993 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协会优秀学术著作和优秀教材二等奖;

2.1997年,何振亚主编,张立明等11人合著,《神经智能-认知科学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1998年,陈守吉、张立明, 《分形与图象压缩》,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2003年,Harold Szu、张立明,《智能视觉图象处理》

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男,1964年2月生,山东省高密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1985年7月莱阳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张立明
张立明

1988年9月-1991年6月在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1年7月至今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工作,2003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科研处处长,兼任国际马铃薯中心(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CIP)访问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山东农学会常务理事、山东作物学会副理事长、莱阳农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济南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主要从事甘薯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技术研究。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国际合作、国家科技攻关、“863”、“948”、省良种工程和有关部委的研究和开发项目30多项,在国际学术会议、国家一级学报等学术刊物研究论文40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主持选育甘薯新品种5个。甘薯新品种“鲁薯7号”、“济薯14号”分别于1984和1998年获得山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济薯15号”、“济薯18号”和“济薯21号”分别于2001年、2004年、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鲁薯7号”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推广项目,“济薯14号”、“济薯15号”、“济薯18号”分别于2000年、2004年和2006年获得农业部新品种后补助,济薯18号是国内第一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的甘薯品种。参加主持的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脱毒甘薯繁育推广”,自96到98年3年时间,山东省脱毒甘薯面积达到甘薯种植面积的80%以上,98年全省甘薯单产比未推广脱毒甘薯前增产16.2%。

近年来发表的代表性研究论文有(1)甘薯内源激素变化与块根膨大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2):2414-2420),(2)脱毒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薯内源激素含量及块根产量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71-77),(3)甘薯主要病毒病及脱毒对块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2005,25(2):316-320)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