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劲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赵劲松,男,副研究员,博士,1982年从贵州大学(原贵州工学院)地质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研究室工作,1990年转入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2007年12月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毕业。十多年来,先后从事过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锡、铌、钽、铜、锌矿床有关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实验地球化学工作。先后参加过南迦巴瓦峰地质考察,从事大厂锡矿床(尤其是拉么铜锌矿床)、柿竹园钨锡钼铋云英岩化-夕卡岩复合矿床和长江中下游东段(南京至安庆)若干夕卡岩铜铁矿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中下游地区铜及铁铜(金)矿床中的岩浆成因夕卡岩”课题(1998.1-2000.12,批准号:49772115);作为主要参加者先后参加了“某些金属元素迁移与成矿作用实验研究(1987.1-1990.1,批准号:4860075)、元素在晶体-硅酸盐熔体-流体共存相间配分实验研究(1992.1-1994.12,批准号:49173182)、某些岩浆成因夕卡岩形成的物理化学作用及其成矿机理(1994.1-1996.12,批准号:49372106)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了铅、锌、钨、铌、钽实验研究,柿竹园的拉么夕卡岩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长江中下游东段若干(铜)金和铁矿床中石榴石夕卡岩矿物里的包裹体研究和锶、钕同位素组成研究。1991年曾在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进修夕卡岩矿床研究半年。作为第一作者先后在国内核心核心刊物(科学通报、地球化学、矿物学报等)上发表论文11篇,联名发表的论文有33篇。主持2004年和2006年两个国家基金小额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分别为:4037019和40573018),专门研究湖北大冶铁矿接触带附近含熔融包裹体大理岩的成因:是接触变质大理岩,还是一种新的碳酸岩类型-壳源成因碳酸岩。最近又对方解石和石榴石中的熔融包裹体进行了测温、喇曼、电子探针分析和对岩墙、岩脉中副矿物、全岩成分做了分析,进一步提供了科学依据。部分研究成果已在2004年在地球化学上发表和为2006年在南京大学举办的亚洲第一届流体包裹体国际会议提供了详细英文摘要。正在修改全文发表。

皖南医学院讲师男,1978年生,安徽省肥西县人,助教。2000年皖西学院生物教育专业毕业,同年在肥西县南分路中学工作。2006年获安徽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在皖南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工作。2007年定为助教。发表科学研究论文2篇,其中国家重点级1篇。主持皖南医学院人才启动基金项目1项。

发表论文:

1. 赵劲松, 王智超, 桑锋, 等. MT1受体在无蹼壁虎肝脏的分布.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6, 15(6): 658-61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