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贤皇贵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慧贤皇贵妃

清史稿记载《清史稿列传一 后妃》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大学士高斌女。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乾隆初,为贵妃,晋皇贵妃。薨,谥曰慧贤皇贵妃。葬胜水峪。

详细介绍慧贤皇贵妃高氏,是大学士高斌之女。高氏出身内务府包衣世家,世居辽阳地方。

乾隆在藩邸时,初为使女,后由于宝亲王请封,于雍正十二年三月初一日钦奉谕旨于使女之中超拔为侧福晋,这使高氏一跃成为宝亲王藩邸仅次于富察氏嫡福晋、那拉氏侧福晋之后的第二位侧福晋。

雍正帝驾崩,刚即位二十一天的乾隆帝就封高氏为唯一贵妃,使之超越藩邸第一侧福晋那拉氏(乾隆初封为娴妃)成为乾隆后宫仅次于皇后的第二尊贵的人物。并于雍正十三年九月,在尚未改年号前下旨:“贵妃之外戚,著出包衣,入于原隶满洲旗分。”从而使贵妃高氏成为乾隆朝唯一得享皇帝亲自抬旗的特例后妃。在乾隆二年,乾隆帝为雍正帝守孝的孝期满后正式册封后妃大典时,高氏被册封为位份仅次于皇后的贵妃,只有她和皇后一样,享有了公主王福晋和三品以上命妇到她的寝宫向她跪拜叩头朝贺的礼仪(在十多年后高氏贵妃去世后册封娴贵妃,纯贵妃,嘉贵妃这些由妃嫔逐步晋升上来的贵妃时。乾隆以“初封即系贵妃,与由妃嫔晋封贵妃者不同,前者位份尊贵,所以得享公主王福晋大臣命妇的叩头。由妃嫔逐级晋升贵妃的则不同,未便照初封即系贵妃的典礼”为由取消了贵妃的应享公主福晋命妇齐集叩头的大典)。在生活中,高氏也享有较高的待遇。纯皇御制诗二集《填仓日》中,记录了她在圆明园独居在紧邻九洲清晏西侧的景色绝佳的茹古涵今韶景轩,与皇帝寝宫九州清晏西路的“乐安和”隔岸相对,而皇后与其他随侍妃嫔则集体住在九州清晏中轴东路“天地一家春”。在紫禁城中,贵妃居住在乾隆年间皇帝偶尔起居之所的咸福宫和御花园之间的储秀宫。储秀宫前殿悬挂着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大匾:“茂修内治”,与乾隆皇帝为其皇后所居住的长春宫而亲题的“敬修内则”匾相辅相成。由于贵妃的居住,储秀宫成为拥有最多数量的乾隆皇帝亲题楹联(五处亲题楹联)的后妃寝宫,通过这些楹联的词句也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心中的储秀宫是一个“无尘根的蓬莱、瑶台一样的仙境”所在。在《心写治平》图中,只有皇帝、皇后和贵妃三人是乾隆元年郎世宁亲笔所画,此图中贵妃和皇帝皇后一样身着明黄龙袍(按例贵妃只能着金黄龙袍,太后、皇帝、皇后、皇贵妃级别才能使用明黄色)。每年在宫中的家宴位次,贵妃和皇后都是头等桌,分坐在皇帝两旁的东西首位,菜式菜品完全一样。

乾隆十年元旦,贵妃旧病复发,正月二十三晋封为皇贵妃,正月二十五填仓日,高氏病逝。正月二十六日,追溢"慧贤皇贵妃"。为了怀念贵妃,乾隆皇帝写下了多首挽诗。并在皇后离世后,将贵妃画像一并挂在长春宫纪念。

贵妃册文贵妃册文曰:朕惟政先内治。赞雅化于坤元。秩晋崇班。沛渥恩于巽命。彝章式考。典礼攸加。尔庶妃高氏、笃生名族。克备令仪。持敬慎以褆躬。秉柔嘉而成性。椒掖之芳声早著。度协珩璜。璇闱之淑德丕昭。荣膺纶綍。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册宝封尔为贵妃。尔其祗勤日懋。迓景福以凝祥。恭顺弥彰。荷洪庥而衍庆。钦哉。

晋皇贵妃时只有上谕

谕、朕奉皇太后懿旨。贵妃诞生望族。佐治后宫。孝敬性成。温恭素著。著晋封皇贵妃。以彰淑德。娴妃、纯妃、愉嫔、魏贵人。奉侍宫闱。慎勤婉顺。娴妃、纯妃、俱著晋封贵妃。愉嫔、著晋封为妃。魏贵人、著晋封为嫔。以昭恩眷。钦此。特行传谕。该部将应行典礼。察例具奏。

其父高斌史料高斌(?~1755),字右文,高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皇帝慧贤皇妃之父。雍正六年(1728年)授广东省布政使,九年迁副河南山东河道总督。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曾三任江南河道总督,授大学士。 治河期间,继承靳辅的治河方策,进一步完善“分黄助清”的防洪措施,对黄河南岸砀山毛城铺、萧县王家山及睢宁峰山等处各减水闸下的引河,因年久淤浅,均进行疏浚;遇黄河异涨,规定徐州水志至七尺时,方准开放减水闸,将分出之水,分由引河经徐州、萧县、宿迁、灵璧诸州县及杨疃等五湖之停蓄澄清后,畅入洪泽湖,借以蓄清刷黄。同时对清口至瓜洲三百余里的运河,实行分泄措施。并规定山盱、尾闾天然南北二坝非到洪泽湖水异常不可轻开,使高、宝诸湖所受之水,循轨入口,不至泛滥下河,从而使高邮、宝应、兴化、盐城诸县民田,连年丰收。

鉴于黄河自宿迁以下至清河,河流湍急,与堤外中运河唇齿相依,他提出加培中运河南堤,作为黄河遥堤,进一步巩固北岸堤防,以保运河安全。

乾隆十八年九月,秋汛已过,黄河在徐州张家路决口,当时新任江南河道总督策楞奏称:淮徐道义官管河同知李焞和武官守备张宾,因共同侵吞工帑,以致误工决口。皇帝震怒,立令把李焞、张宾二人斩首示众,将高斌及江苏巡抚协办河务张师载,以渎职徇纵罪,绑赴刑场陪斩后,解缚释放,以儆效尤。这是清廷对河工失职官员一次最严厉的惩处,在工文武官员,无不凛然。二十年三月,高斌卒于工地,二十二年乾隆皇帝南巡时指出:高斌治河虽不如靳辅,较齐苏勒、稽曾筠则有过之无不及。可与靳辅等同入祠。

高斌的侄子高晋,于乾隆二十六年任江南河道总督,为两代河官。

(引文见《清史稿》)

乾隆对其母家态度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刚即位二十一天的乾隆帝就封高氏为贵妃,同时下令将高氏母家从包衣佐领下拨归满洲镶黄旗。嘉庆二十三年正月,嘉庆皇帝命将玉牒内慧贤皇贵妃母家之姓改为高佳氏。

其父高斌以治河名世,雍正初年由内务府主事而至员外郎、郎中,外任苏州织造、江南河道总督。乾隆年间,内拜吏部尚书,兼管内务府大臣、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处行走。乾隆二十年(1755)。闻知高斌去世消息,乾隆帝曾发一通议论,说高斌:本一居心忠厚之人,易为属员所愚,又身有残疾,不能亲身督率,以致滋弊偾事,国法所在,固不可宽,戴罪河干已经二载,念系宣力旧臣,剔历年久,方欲量给大臣职衔,以为余年光宠,今闻溘逝,不及蒙恩,殊为可悯,著赏给内大臣职衔,俟伊子高恒扶椁到京日,赏内库银一千两,料理丧务。以后又作怀旧诗,对高斌的治河的成绩有较高的评价:“本朝善治河,靳辅,齐苏勒。斌实可比伦,弗图保工急。至其于齐也,有过无不及……”并祀贤良祠。

贵妃之兄弟高恒,字立斋。乾隆初以荫生授户部主事,二十二年授两淮盐政,盐政与河督、织造、税务等职务,其职务在清代皆最为肥差。乾隆三十三年(1768)高恒因“盐引案”贪赃论斩。高恒长子高朴,其仕途虽似未因其父被诛而受太大影响,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但却与其父有同样下场。高朴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被派往叶尔羌办事,仅仅两年之后,便有阿奇木伯克投诉他,乌什办事大臣永贵又揭发他在叶尔羌存银一万六千余两,金五百余,结果又是籍其家,坐诛。

然高家竟然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乾隆五十二年(1787),皇帝又复起用高斌另一孙、高恒之第四子高杞:“原任大学士高斌宣力年久,伊之子孙皆经获罪,现在并无服官者。著将伊孙候补通判高杞调取来京,以内务府郎中补用,以示朕眷注旧臣之意”。高杞参与过平定川湖陕白莲教之役,后曾内授内务府大臣,外署陕甘总督。为宦30多年,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做得起起落落,为人则“声名平常”,虽未如祖辈遭灭顶之灾,也算不上得意。道光二年(1822)以年老休致,道光六年(1826)卒。能得善终,亦属不易。

贵妃之族兄高晋,该家族第二位重要人物,其为高斌之侄,自幼即奉雍正帝之命,随胞叔高斌在任所学习,后以知县用,选山东泗水县,乾隆初曾署两淮盐政、兼管江宁织造。乾隆二十六年(1761)迁江南河道总督。73岁时卒于河南黄河工次。一个家族仅在乾隆一朝即出两名河督,且高晋的声名并不亚于其叔。高宗怀旧诗中一首咏高斌,还有一首咏高晋:“从来擢督抚,德才量并重。以此下僚中,百不一二中。自知县起者,臻斯必超众。晋也实其人,故悉下情洞。更兼习河务,要任久倚重。乃以治河决,来豫屡稽功……”评价不在高斌之下。

高晋有子十二人,其中三人早亡,余下6人中即有3人在清史有传。其一是长子书麟。乾隆三十八年(1773)被任命为领队大臣征金川,功最,图形紫光阁。乾隆四十九年出任安徽巡抚。其时黄、运两河漫溢,高宗因两江总督李世杰不谙河工,而命书麟辅佐,事后擢两江总督。史称书麟“素行清谨,出巡属邑,轻骑减从,民不扰累。和坤当道,又能独善其身。其弟广兴“以首发和坤奸擢官,既得官,多所弹击,书麟不善所为,尝于帝前言之”,广兴获罪,书麟又请严治,如此小心翼翼唯恐牵连及己,不知与高家两人被诛的经历是否有些关系。书麟的七弟广厚,进士出身,官至安湖南巡抚,事迹平平。而其幼弟广兴,即不为书麟所喜者,则张扬得多,“广兴伉爽无城府,疾恶严,喜诋人阴私。既得志,骄奢日甚,纵情声色,不能约束奴仆,终及于祸”。广兴因得罪太监,为人所馋,又赃私有实据,被嘉庆帝置于法,籍其家,子蕴秀也被谪戍吉林,下场倒与其从堂叔高恒和从堂兄高朴相类。

清人谓高家为“叔侄父子大学士:满洲高佳氏高斌(文渊阁大学士)、从子高晋(文华殿大学士)、高晋子书麟(协办大学士)”;或称“高文定斌、高文端晋、书文勤麟……皆补满相”。

内务府诸多家族中,有如此大的起伏而仍能绵延不断并堪称世家者,以高佳世家为最突出。从中一则可知清代官场之严酷,一则可见作为清朝的统治基础,皇室每对世家大族有意扶持,使之在升降起落中能够历久不衰的特点。

乾隆为慧贤皇贵妃所作诗纯皇为贵妃所作的挽诗大都以《填仓日》冠名,如《填仓日偶感》《填仓日记》等,是因为贵妃于乾隆十年填仓日,也就是正月二十五日薨逝,因此每逢这个日子,乾隆都会以填仓日为题感悼贵妃。 其中在一首诗的诗注中说道:慧贤皇贵妃仙逝已五载矣....抚景追昔,不禁神伤!

现摘录几首,共赏:

其一:纯皇御制诗二集

《填仓日》

已是伤神日,尤然韶景春。

三年才过忌,周岁又思人。

悲喜何曾定,平生难具陈。

无心饶苑卉,特地更怀新。

纯皇自注云:圆明园内韶景轩,慧贤皇贵妃所居住也,妃于丙寅年填仓日仙逝,绕逾三年,而孝贤皇后天游又将浃岁遇节于不能已也。

其二:贵妃薨逝十二年后纯皇所作的挽诗

《填仓日》

屈指为基十二过,可堪回忆是耶歌。

悲欢展转都来幻,岁月推迁积以多。

永巷群维式仪则,中宫素复喜祥和。

不三年又辞予去,虽向君平问若何。

其三:

慧贤皇贵妃挽诗叠旧作春怀诗韵

序:昔谢恵连不得志,于时而有秋怀之作,去年三春无雨忧怀悒欝,因题春怀诗,今岁三白兆于冬万物,熙于春宜,其愉恱舒适矣,而伤逝之感不能释于情,叠韵志怀兼以自讼。

牛女岁一会,讵云隔天汉。

崦嵫虽下舂,扶桑复明旦。

人生赴壑蛇,去势谁能绊。

永惟王衍言,言笑忆晏晏。

更虑汉武事,空贻后人案。

双双梁上燕,队队滩头雁。

时或失乳巢,亦或别沙岸。

况曽赋抱裯,尝经陪曲宴。

忧农予悒欝,强慰予之畔。

频进徐妃箴,未怨班姬扇。

廿年如一日,谁料沉疴臶。

嘱我为君难,不作徒背面。

悼淑励不伤,亏盈月规半。

徘徊虚堂襟,小星三五烂。

有愧庄叟达,匪学陈王叹。

翻译:序:昔日谢恵连不得志,感于时节,作《秋怀》诗,去年三春无雨,忧怀抑郁,因作《春怀》诗,今岁冬季三降白雪,春雨滋长万物,一派愉悦舒适的景象,而伤逝之感不能释于怀,叠韵抒怀兼以自责。

其四:除了填仓日为贵妃写挽诗外,纯皇其他时日也有感戴的作品:

《无题》

散遣间愁点笔时,无端触绪转增悲。

歌诗拟改杜诗句,生别终胜死别难。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