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平遥古城墙
平遥古城墙

平遥古城墙概况名称: 平遥古城墙

建造时间:公元前827—728年

所属景区:平遥古城

评价:古城,设计严谨,工艺精细,形体完整,既有完善的防御功能,又有传统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墙。是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墙历史平遥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28年),《平遥县志》记载,西周大将尹吉甫、严允曾驻兵于此。故旧有夯土城垣,相传为周代将领尹吉甫所筑。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全国各府、州、县城按等级地位普遍建造城垣,以凭防守,平遥城墙即建于其时。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基础上扩建为今日的砖石城墙。这座县城,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修葺26次,清代初期,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 使城池更加壮观。现存城墙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多次的修葺,使平遥古城墙日益坚固、壮观。

平遥古城墙外观

平遥古城墙
平遥古城墙远景

平遥古城墙,城池平面呈方形,略偏东南向。城墙形制按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规划、 东、西、北墙为方直,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城墙周长6157.7米(12.3华里),墙高6-10米,墙顶宽3~6米,底宽9至12米;墙外筑护城壕,深、宽各1丈,复掘堑深阔3丈。城门共有6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瓮城就是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平遥的瓮城均为方形,高与大城同,城顶建战棚,瓮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瓮城上从两个方向抵御来攻之敌。瓮城设内、外门,平时检查来往过客,有可疑时报警即可关上两座门,瓮城内被关之敌人即成“瓮中捉鳖”之势,故名之。城外有护城河环城一周,河上有大吊桥。各城门外曾设吊桥,瓮城上筑重檐歇山顶城楼;四周各有角楼一座;四面墙体,每隔60米,筑观敌楼一座,整个城墙上共有72座观敌楼。环城而行,每隔一段距离,筑有一个凸出的马面,供了望和侧射火力之用,马面上建有敌楼,共计72个,城墙顶面用砖墁铺满,内筑女儿墙,外筑垛口,共计三千个。传说,这城墙上的垛口3000个和观敌楼72处,象征着孔夫子的弟子3000人、贤人72人。军事用途的城墙配以文道之喻意,文武相衬,独成一趣。

整座古城墙,垛堞绵延,楼橹耸峙。奎星楼、点将台、文昌阁点缀其上,以“龟城”享誉古今。每座城门均为重门瓮城,顶建重檐木构城楼,城墙四隅筑有角楼。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华北第一城”。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古城墙建筑

平遥古城墙
平遥古城墙一角

平遥城墙,建造技术讲究,设计与施工精心。墙基以条石垒砌,墙体内填土夯实,外周青砖砌裹,顶部铺砖排水,建砖砌排水槽100多个。素土夯层严实,收分合理。外墙每隔40~100米筑一强面。墙顶全以条砖海墁,城墙四角建有歇山式角楼,东南角还建有文庙,正南筑有魁星楼和文昌阁(现不存)。

面临问题及出现原因从2003年以来城墙曾多次发生局部垮塌,如何保护古城墙成了非常紧迫的课题。

文物部门 疑似“豆腐渣工程”

关于坍塌的原因,文物管理部门列举了3个原因:当年修筑不当,自然风化,年久失修。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处长说,倒塌段城墙在平遥古城南瓮城的最南端,是古城墙最薄弱的环节。“那里是低洼地,极易积水,对墙体的侵蚀比较严重。”

平遥县文物局副局长解释:“墙体内的土杂质特别多,可能因为修建年代经济情况不好。几百年过去,内部松动了。”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倒塌的墙体应该算是古代的“豆腐渣工程”。

民间猜测 深坑积水伤地基

在平遥居民中,对于城墙坍塌的原因流传着一个“民间版本”:从2003年开始,为修类似“下沉式广场”的工程,南门城墙那里一直在挖土,挖开那么深的地基,然后却停工了,南门也一直锁着。后来,雨水都积在挖开的地方,再后来,墙就塌了。

关于平遥古城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意在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坚如磐石,金汤永固。据传古城六座城门各有象征和喻意:南门曰迎薰门为龟头,面向中都河。城外原有水井两眼,喻为龟之双比北城门日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均径此流出;东西四座门和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日永定门,卜四门曰凤仪门以及上东门曰太和门,外城门向南而开,形似龟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有了东门日亲翰门,其外城门经直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造城池时怕龟爬走,将其后腿—一即下东门拉直并用绳绑好拴在距城八公里的麓台塔上。

平遥城内,以市楼为中心,由城墙和各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亦如龟背上的寿纹。如此构思巧妙、设计严谨、形体完整的城池,加上城内的古寺、市楼、街道、民宅,向世人展现了传统的文明和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