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县大秧歌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朔县大秧歌,是流行于朔县、平鲁、山阴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

据考,明末清初,在踢鼓秧歌和小秧歌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后由“攒合班子”搬上戏曲舞台。

早期无职业班社,只有民间业余活动,主要排演《赶脚》、《摘南瓜》等“三小戏”,清代中叶出现《梁山伯下山》《顶灯》、《泥窑》、《乌玉带》、《三换妻》等大戏,同治、光绪年间,成为晋北地区主要剧种。

1953年,朔县成立新乐剧团,1956年改为朔县大秧歌剧团,招收男女学员,改革音乐唱腔,改编演出《泥窑》等传统剧目,两次获全省演出奖。

传统剧目有39个。其中本戏《三贤》、《三复生》等20个,回戏《泥窑》等8个,出戏《金哥报喜》、《瞎子观灯》等11个。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