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奖
除诺贝尔经济学奖外,经济学界的另一项重要殊荣就是美国经济学会评选的克拉克奖
章,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俗称“小诺贝尔经济学奖”,是
由美国经济协会于1947 年在美国经济协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著名经济学家约翰
·贝茨·克拉克诞辰100 周年之际所设立的。目的在于纪念提出边际生产力概念与生产耗
竭理论、并研究出根植于边际效用的需求理论的经济学家克拉克(1847—1938),。这个
奖项1947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基本资格为在美国大学任教、40岁以下的学者
。
自1949 年首度颁发以来,截止2001 年,除1953 年未颁奖外,共颁发27届,先后有27
位美国经济学家荣获此项殊荣。他们依次是:保罗·萨缪尔森(1947 年)、肯尼思·博
尔丁(Kenneth E.Boulding, 1949) 、米尔顿·弗里德曼(1951)、詹姆斯·托宾(
1955)、肯尼思·阿罗(l957)、劳伦斯·克莱因(1959)、罗伯特·索洛(1961),亨
德里克· 霍撒克(Hendrik S. Houthakker, l963)、兹维·格里利克斯(Zvi
Griliches, 1965)、加里·贝克尔(1967)、马克·内洛夫(Marc L. Nerlove, 1969)
、戴尔·乔根森(DaleW. Jorgenson, 1971)、弗兰克林·费希尔(Franklin M.
Fisher, 1973)、丹尼尔·麦克法登(1975)、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 1977)、约瑟夫· 施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l979)、迈克尔·斯
彭斯(A. Mchael Spence, 1981)、詹姆斯·赫克曼(1983)、杰里·豪斯曼(Jerry
A. Hausman, l985)、桑福德·格罗斯曼(Sanford J. Grossman, 1987)、戴维·克雷
普斯(David Kreps, 1989)、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1991)、劳伦斯·萨
默斯(Lawrence H. Summers, l993)、戴维·卡德(David Card,1995)、凯文·墨菲
(Kevin M. Murphy, 1997)、安德鲁·施莱弗(Andrei Shleifer, 1999)。
克拉克奖章的首名得主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到1999年为止,共选出26位得主,
包括弗里德曼、托宾、克莱恩等人。克拉克奖章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重要指针,获得此奖章
的学者,通常会引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注意。过去26位克拉克奖章得
奖人中,共有9位获得诺贝尔奖。
2001年,美国经济学学会将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颁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马太·拉宾,这是第一位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获得这一奖项。
史蒂芬·列维特是2003年美国克拉克奖获得者。他被誉为“当今美国40岁以下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得到了整个经济学界的公认。他的研究思维与大多数经济学家不太一致,甚至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他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这并不奇怪,从其畅销书《魔鬼经济学》就可以窥见一斑。不过总的来说, 史蒂芬·列维特在美国的犯罪问题上成果颇丰。
2005年荣获克拉克奖的经济学家是达龙·埃斯莫格卢,目前为MIT终身教授。和Shleifer一样(二人都对政治经济学皆有浓厚的兴趣),达龙·埃斯莫格卢也是一位研究领域广泛的经济学家。 尤其是最近几年,埃斯莫格卢与其在LSE就读时的同学Robinson做了一项非常有影响的工作——即长期经济发展与经济制度的实证研究,很多人认为这些工作是使他今年获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8年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的经济班子里的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由1993年该奖得主劳伦斯·萨默斯担任,他曾担任克林顿政府的财长(他的前任是鲁宾,著名投行高盛的灵魂人物),同时是哈佛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28岁)、哈佛大学前校长(第27任校长)、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毕业于麻省理工的经济学专业(由物理学专修)。 他的亲伯父就是首届克拉克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很多国家的高校经济学教科书都出自此人之手。当初萨默斯的父亲感觉生活在哥哥的影子之下,所以把姓从萨缪尔森改为萨默斯。他的舅舅,也就是他母亲阿妮塔·萨默斯的弟弟是以“不可能性定理”闻名的肯尼斯·阿罗。这两位还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默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情况下临危授命,担当起经济班子里灵魂人物的角色,萨默斯在哈佛的校长旅途似乎并不顺利,期待他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