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德森

万德森
1940年8月生,广东东莞人,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腹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主任,兼中华肿瘤学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癌症基金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华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防癌报》主编,《中华肿瘤杂志》副主编,广东省白求恩式卫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965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曾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兼肿瘤医院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他长期从事肿瘤方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临床上着重研究大肠癌、肝癌和乳腺癌,在国内较早系统地开展5一氟尿嘧啶肠腔化疗研究,并发表了《应用肠腔氟尿嘧啶化疗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再评价——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等系列论文。提出了提高大肠癌疗效的措施。1986年被卫生部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家。1988年引进西德Aigner教授首创的高剂量肝动脉灌注化疗加药物滤过治疗肝转移技术,试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和晚期局部复发性直肠癌,获得一定疗效。1989年底获WHO奖学金,赴美国专修胃肠肿瘤临床诊治和基础理论,按期回国后承担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省部委课题7项,先后发表有价值的医学论文60余篇,主编《临床肿瘤学》,《社区肿瘤学》,合作主编《肝胆肿瘤学》。并参加了《肝病治疗学》和《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三分册,大肠癌)》的编写,合译了《肿瘤外科学》。1997年和1999年获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报业先进经营管理工作者”,2002年被授予中山大学“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03年被评为中山大学优秀党员,2004年被评为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成员及获柯麟医学教育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