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病
疾病名称华支睾吸虫病
疾病概述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所引起的疾病。
临床表现: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症状轻重悬殊很大,轻者常毫无症状。一般病例大多呈消瘦、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腹泻(时断时续,或成慢性)、腹痛、腹部饱胀等慢性消化道症状,体格检查可见60%以上的病儿有肝肿大,肝区压痛不明显或有轻度压痛。部分病人出现浮肿、夜盲及不规则发热。重度感染者除上述症状外,可出现全身浮肿、腹水、脾大、贫血等类似肝硬变的症状,或营养不良、生长停滞等发育障碍的症状。少数病例因一次大量感染,可出现寒战、高热、肝区疼痛及轻度黄疸,血转氨酶升高,血象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等急性华支睾吸虫病症状。有胆道感染及胆结石等并发症时,腹痛、黄疸均较显著,但儿童比成人少见。实验检查:1.血象;2.肝功能检查;3.虫卵检查;4.免疫学检查。治疗:药物治疗 轻度或中度感染的患者,一旦找到虫卵,应进行驱虫治疗,常用的药物有:1.吡喹酮;2.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3.丙硫咪唑。一般治疗 对重症病人应先给予对症及支持疗法,如增加营养、纠正贫血、利尿消肿等,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进行驱虫治疗。
疾病分类感染科
疾病描述华支睾吸虫病是因摄入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致华支睾吸虫病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引起胆汁淤滞,肝损害的寄生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纳差,疲乏、上腹隐痛及肝肿大等,可并发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少数患者甚至发展至肝硬化。
症状体征潜伏期约1—2个月。急性感染表现见于部分初次感染者,尤其是一次摄入大量囊蚴时。患者于摄入囊蚴一个月内可出现寒战、发热、右上腹胀痛、肝肿大伴压痛、轻度黄疸,部分患者有脾肿大。血酸性粒细胞增高,肝功能损害。属周后急性表现消失。轻度感染者可有食欲不振、上腹隐痛、腹胀、腹泻、乏力等症状,肝轻微肿大。尤以左叶为甚。部分患者尚可出现头晕、失眠、精神委靡、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偶有胆绞痛及阻塞性黄疸表现。严重的慢性感染者除上述普遍感染者所具有的症状更重之外,可伴有消瘦、浮肿、贫血等营养不良体征,部分可进展至胆汁性或门脉性肝硬化,此时患者可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及腹水等表现。儿童患者可影响生长发育,严重者甚至可致侏儒症。
疾病病因1、传染源 感染了华支睾吸虫的人和哺乳类动物(如猫、狗、鼠、猪等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通过进食未经煮熟含有活的华支睾吸虫囊的淡水鱼虾而从消化道感染。生食鱼肉或虾是主要的感染方式,此外,烤、煎等烹饪时间不够完全杀灭囊蚴,或炊具生、熟食不分也可致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因此只要进食了含活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均可被感染。不同地方及不同人群的感染率差异主要与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及淡水鱼类分布的不同相关。
病理生理寄生在人体胆管的虫体数目多少不一,感染轻者仅有十余至数十条,可不出现明显的病理损害临床表现。较严重的感染者其肝内胆管中的虫体数目可多达上千条,甚至见于肝外单刀胆道、胆囊胆总管及胰管。成虫本身的机械刺激及其分泌五的化学刺激作用,使胆管上皮细胞发生脱落继而显著增生,可呈腺瘤样,并伴有粘蛋百分泌活跃。随着干山时间延长,胆管壁增厚,管腔逐渐变窄而阻塞致胆汁淤积。有时阻塞以上之单干扩大成圆筒形、壶形或憩室。胆管及门静脉周围纤维增生,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进顺,并向肝实质侵入。肝组织有不同程度地浊肿或萎缩,长期重复感染者可能导致肝纤维化。左肝管与胆总管的连接较平直,蚴虫易于上行,故肝左叶的病变较重。胆总管或内的成虫,可引起肝外梗阻。激发细菌感染则发生胆管炎、胆囊炎。虫体进入胰管可引致胰管炎或胰腺炎。虫卵在胆道沉积后,可以其为核心形成胆道结石。长期的华支睾吸虫感染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治疗方案(一)病原治疗吡喹酮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为广谱抗蠕虫药,毒性低,吸收、代谢、排泄快,对华支睾吸虫病有肯定而满意的疗效。治疗剂量,无论感染轻重,以25mg/kg,短暂,可有头痛、头晕、腹痛、腹泻、恶心、乏力等,一般治疗剂量对心、肝、肾均无明显影响,个别病人可有心律失常、早搏等,治疗前宜做常规心脏检查(包括心电图),心功能不良者慎用或剂量酌减。此外,丙硫咪唑于本病也有较好的去虫效果,剂量每次10mg/kg,2次/d,连服7d,可获满意疗效,但疗程较长。短程治疗可选用总剂量60—84mg/kg为,分3天服用,效果亦佳。本药较吡喹酮副作用更轻,停药后自行缓解,驱虫更为安全。
(二)对症和支持治疗 对重度感染有较重营养不良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度蛋白高热量饮食,少量多餐。如患者消化功能不好,不能接受过多饮食则考虑静注葡萄糖液、复方氨基酸、水解蛋白等以供应热量及补充蛋白质。肝功能明显损害者,使用护肝降酶药物保护肝,待情况好转后方予驱虫。合并胆道细菌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若合并胆总管狭窄梗阻、胆石症、则予手术治疗,术后予以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