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腔腔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昆腔腔系

中国戏曲声腔系统。昆腔源远流长,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经魏良辅等人改革,由吴中迅速传播到江浙各地。万历末年进入北京、湖、广、四川、贵州等地,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从而构成丰富多彩的昆腔腔系。

清中叶之后,随着花部的勃兴,昆腔渐趋衰落,今尚存者,唯有杭州、上海、南京的南昆,北京的北昆,温州的永(嘉)昆和湖南的湘昆。南昆唱法讲究吐字、过腔和收音,声腔柔婉缠绵,细腻圆润,较多地保留了明代水磨腔的特色,以演唱抒情的文戏见长。北昆激越豪壮,擅于演唱慷慨悲歌的北曲。湘昆一变传统典雅、柔丽的风格,掺入紧缩节奏、加滚加衬的手法,曲调高亢质朴,较少运用装饰音。永昆唱腔则更多地继承了早期昆曲简洁朴素的风格,具有古朴明快的特点。

昆腔近百年来对京剧、川剧、婺剧、赣剧、柳子戏、上党梆子、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影响,许多剧种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如川剧,昆曲不仅是其声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其声腔中也常加一、二句昆腔。京剧在皮簧腔形成初期,更是大量地移植了昆曲剧目,仍在舞台上演出的《游园》、《惊梦》、《夜奔》等剧,仍唱昆腔。皮簧及其他声腔系统的粗细吹打曲牌和锣鼓谱,也大多源于昆曲,虽伴奏器乐不同,但都保留了昆腔的基本风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