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574.2.7—621.3.20,即敏达天皇3年1月1日—推古天皇30年2月22日),本名上宫廏户丰聪耳皇子(廏户皇子うまやど の おうじ、うまやど の みこ),别名为丰聪耳(とよさとみみ、とよとみみ)、上宫王(かみつみやおう)。 是日本飞鸟时代的政治家,推古朝改革推行者。
他的父亲是用明天皇,母亲是钦明天皇的女儿、穴穗部间人公主。圣德太子本名厩户皇子,因为相传他在马房之前出生。别名为丰聪耳(据说他可以同时听10个人说话而不会听误因而得名字)、上宫王。
大和时代豪族政争,用明二年苏我马子灭物部氏,崇峻五年崇峻天皇遭暗杀,苏我氏外孙女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由廏户皇子以皇太子之位辅政。圣德太子辅政后即大力进行改革,即推古改革,并遣使入隋、唐学习中国制度。后推行新政,制定冠位十二阶、颁布律法十七条、采用历法、编修国史、使用天皇名号、兴隆佛教。
圣德太子的确实逝世日期传疑。最普遍的说法是推古天皇30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农历二月廿二日,即公元621年3月20日。但亦有说法指应该为622年4月8日,或621年2月5日。
实绩592年推古天皇即位,立外甥圣德太子为皇太子。翌年(593年)辅佐天皇摄行朝政。
596年(推古3年)太子向高句丽的僧慧慈拜师。
其后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推行一系列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604年制定《十七条宪法》,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借以抑制豪强。
607年派遣隋使小野妹子及其他留学生来中国,建邦交,吸收先进文物制度。致力于振兴佛教,建法隆寺、四天王寺,著述《三经义疏》,被尊为日本佛教始祖。采用历法,编纂《国记》《天皇记》等史书,业绩颇多。
由于圣德太子笃信佛教,加上受到慧慈法师的恩慧,他建立了法隆寺。
圣德太子是旧款日元一万元上的人像。
圣德太子生活的时代,日本朝廷围绕着信不信佛教问题,分为两派争吵不休。公元552年百济国圣明王为了改善同日本的关系,派使节到日本,把佛教经典与佛像送给钦明天皇,信中大力推荐信佛教的种种好处。日本神道是没偶像的信仰。日本朝廷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佛像产生极大的兴趣。当时日本正处于豪族联合政权体制时期,天皇一苦于权力受制,二苦于信仰不统一,于是,想借对佛像的崇拜来提高对天皇的崇拜,同时还希望靠佛教来统一信仰。可是,钦明天皇又怕信佛教会冲击日本人的神道信仰,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再三考虑的结果,终于把信不信佛教问题提出来征求朝臣们的意见,朝臣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苏我氏站在天皇一方表示同意,认为“西蕃诸国皆崇而敬之,吾等不宜背之”。物部氏为首的一派则以“改拜蕃神,恐致国神之怒为理由坚决反对。这场信仰上的争论与权力之争结合起来,从钦明天皇时期延续到用明天皇时期,历时近40年之久。公元587年,即用明天皇死后不到两个月,苏我马子利用自己是皇亲国戚的有利条件,扶其外甥上台,称崇峻天皇,然后假借皇命派兵消灭了物部氏一族,控制了朝政。圣德太子是苏我马子的女婿,又是苏我马子的外孙,在信仰之争中他站在苏我马子一方,并参与了消灭物部氏一族的军事行动。新上台的崇峻天皇看不惯苏我马子的飞扬跋扈,不愿受其摆布而被杀。苏我马子接受这次教训,不想再立皇子为天皇,改而立容易操纵的女子为天皇。故敏达天皇的皇后(已故用明天皇妹)被选上,号称推古天皇。苏我马子同时扶植其女婿圣德太子为摄政。当时日本朝廷盛行儒学,而日本社会又在宇宙观等领域受道教的影响极深,所以,当时一般皇家子弟都程度不同地受儒学、道教的影响。圣德太子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他19岁任摄政后,胸中常怀大志,想大干一番,旨在加强王权。开头的8年,因初掌权,还不敢太放手行事,基本上执行苏我马子推行的兴佛教、学儒学的政策。他先以推古天皇的名义发诏书鼓励朝臣“兴隆三宝”(佛教)。圣德太子率先盖了法隆寺、四天王寺等7座寺庙。在他的带动下,飞鸟之地出现了佛教文化兴旺的局面,开创了飞鸟文化时代。
推古九年,即公元601年,圣德太子为了摆脱苏我马子的控制,搬迁到飞鸟宫西北之地,盖了斑鸠宫(位于今法隆寺东院传云堂处),在此地开始对旧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运用他对儒、道的造诣,参照儒学经典中的某些观点和词句,还用道教的宇宙观并结合佛教经典,再参照大陆皇帝体制,对内制定了“宪法十七条”,并设“冠位十二等”,对外则改变过去的强硬外交路线,制定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圣德太子想通过以上的内外改革,提高天皇在法权、人事权、政治权、外交权等方面的地位,逼苏我氏退让,改豪族联合政权制为天皇专政制。
“宪法十七条”最集中地反映了圣德太子的政治思想。“宪法十七条”重点放在“和为贵”、“崇君”、“公正”与“尊三宝”上。和为贵是为了缓和豪族之间、豪族与皇族之间的矛盾。“崇君”是为了树立天皇的权威,要求大家服从天皇的意志。“公正”是为了让官员服从天皇统治秩序。“尊三宝”是为了统一信仰,统一思想。
宪法十七条广泛地引用了大陆的儒学、法家、道家的典故或成语。冠位十二等同样也是引用了儒学的五德来区分官阶。十二等分别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冠服则以紫、淡紫、青、淡青、红、淡红、黄、淡黄、白、淡白、黑、灰等不同颜色及其浓淡来区分。那么为什么把宪法限定为十七条呢?这是因为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的说法,阴的极数为八,阳的极数为九,十七乃阴阳之和、天地之道。官位十二等表示干支十二属性,乃天地之循序。
由此可见,圣德太子的政治思想是想借用儒学的道德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的自然规律理论阐明王权、君主制度的合法性。
对外政策则改变以往的强硬外交政策为睦邻友好政策,圣德太子视大陆隋朝为“礼仪之邦”,乃派大使出使隋朝,与中国加强友好往来,同时借机改变日本对大陆政权历来的屈从关系,以平等的地位往来,借此机会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显示天皇有能力。他在派小野妹子为首任使节时对他说:“我为什么派你去隋朝。这是因为我想把日本建设成为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国家。这就要君与臣、百姓要有清楚分明的界线。苏我一族的专权跋扈,我已无法忍耐。这就要拿出东西来显示天皇的实九。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与强大的邻国建立平等的关系,来改变过去的屈辱地位,使天下人都心服。首先要让苏我马子甘拜下风。你明白吗?”。国书的前言中写道:“东天皇敬白西天皇……”。小野妹子携带这份国书时,忧虑重重,深怕惹隋炀帝发怒,弄得不好生命难保。隋炀帝接到国书时,一时感到无法接受,又不便当场发火而退朝了事。他考虑到他当时的国内处境,只好默认了中日对等关系。圣德太子的目的达到了。他为日本建立了丰功伟绩。
此外,圣德太子的改革措施中有不少地方运用了道教思想。譬如:道教的主神是天皇。圣德太子为了树立国君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把过去的大君改称天皇。同时把镜、玉、剑作为皇家的传家宝,镜象征天皇的权威。玉表示天皇地位高贵。剑表示天皇的武威。然后把皇宫内殿改称紫宸殿。此外还借道教辛酉年之说,编排了“皇纪”。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圣德太子在斑鸠宫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现一次,亦称一轮。按道教的说法,每一轮辛酉年是发生变革之年。而第21轮的辛酉年则是发生彻底的大变革之年。于是,圣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为起点再往上推第21轮的辛酉年为日本建国之年。规定该年的阴历一月一日为神武天皇登极之日(阳历为2月21日)。按照这种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纪2649年。结果把皇统向前多推算了大约一千年。在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为地安插了10位虚构的天皇。圣德太子按照这种逻辑编修了日本史。后人便加以延用至今。实际上公元前7世纪的日本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前期。当时日本尚处于采集经济阶段,没有阶级,没有部 落,焉有政权?
尽管圣德太子做了种种努力还是未能摆脱苏我马子的控制。苏我马子对圣德太子的改革很不放心,怕他走得太远而失控。他利用改葬皇太后(马子之大妹,圣德太子之祖母)的机会向圣德太子敲警钟,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做得太过火。圣德太子因改革受阻而心灰意懒。推古三十七年(622年)他临死前给妻子留下遗书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表达他大志未成的凄凉心情。
圣德太子的事业未成说明苏我家族的存在是日本社会发展的拦路虎。不除此虎,日本社会将停滞不前。圣德太子死后皇族与苏我氏之间展开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越演越烈,终于导致了飞鸟宫廷政变的发生,苏我一族灭亡。日本政局转入“大化改新”的新的历史里程。圣德太子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在公元701年以律令制的法律形式实现。
著作推古二十八年(620年),圣德太子与苏我马子商议编辑日本史书《天皇记》《国记》《臣连伴造国造百八十部及公民等本记》等,然皆亡佚,故无从得知其内容。
笃信佛教的圣德太子于推古十五年(607年)为《妙法莲华经》《胜鬘经》《维摩经》三经作注,书名《三经义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