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效应

1955年,心理学家格林斯潘在一次语言条件化早期研究中发现:如果对具体的语言回答,实验者用“嗯一嗯”或“哟一哟”反应,则被试者的语言行为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被试者本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而且实验者的影响的原因和性质对不同的被试者来说又是各不相同的。以上所谈的这种现象就叫“格林斯潘效应”。
这种效应在交谈中影响很大,即会谈者能用各种微妙的方式影响被试者的回答。例如会谈者的外貌、举止、风格、期望、言语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对不同被试者各有不同的含义。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导致会谈者发生认知偏差的原因。
在学校教育中,这种效应也是屡见不鲜的。有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的起到了消极的作用。下面具体谈谈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各式表现。
先谈谈它在教育研究中的消极影响。在运用教育调查法时,我们的调查者,往往会对被调查者的回答,作出“嗯一嗯”的反应,然而“嗯”这个叹字表示赞成、肯定、答应之意,以致对方错误地认为调查者是喜欢自己这样回答的方式,从而回答的内容就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对其它方面的内容就容易忽略。可见这种效应对会谈调查法的信度和效度有着很大的影响,难怪人们一直对它不能予以肯定的结论。因此,在运用会谈调查法时,一定要避免“嗯一嗯”反应,同时也要注意行为举止等的暗示作用,使这种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
其况我们也可以运用“嗯一嗯”反应来促使格林斯潘效应的产生。例如,在学生的交谈或反映情况时,就应该运用“嗯一嗯”反应,这样能使学生继续不断地把所要谈的话或所要反映的情况讲完。这种“嗯一嗯”反应告诉学生很多的信息。第一,表明教师是在认真听;第二,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喜欢听取自己的意见,如果不喜欢就会作出心不在焉、毫无反应的姿态;第三,教师喜欢自己继续讲下去。其实,即使对学生反映的东西或谈的内容不甚感兴趣,我们也不要作出禁止的架势,可以运用“哎一哎”反应,学生听后自然不会滔滔不绝地讲下去。这样既可以中止学生的无休止的反映,同时,也不会损坏学生的自尊心,使师生之间较为融治。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完全可以用这种简单的“嗯一嗯”反应来代替冗长的语言回答,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使学生明白。
总之,在教学问答、会谈调查、师生对话中别瞧不起“嗯一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