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筹办于1990年,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院,并开始招收机械、电子、管理、化学等专业的专科生。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实现了由专科院校向普通本科院校的跨越。2004年10月学院办法主体顺利进驻新校区。
学校所在的东莞市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十二位、全国地级市第一位,是“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之一。东莞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学校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学校现有两个校区,主校区面积1500亩,座落在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内,是一座花园式、现代化的校园;莞城校区面积320多亩,交通便利,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学院目前设有 12 个系(院)、 21 个本科专业、 40 个专科专业,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一万余人。该院还举办了按新机制新模式运作的本科独立学院 --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现有普通本、专科学生一万三千多人。现有教学行政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体育馆、游泳中心、标准田径运动场、人文景观等二期工程将于今年8月建成使用。学院建有实验教学中心11个,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松山湖校区现有各尖教室共计188间,其中普通教室90间,多媒体教室77间(座位8076个),语音教室5间(座位224个)计算机房16间(座位1228个)。学院运动场面积52196万平方米,生均面积5。15平方米,松山湖校区现有1个标准田径场,1个足场、9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10个羽毛球场。松山湖校区综合体育馆、标准田径运动场、游泳场,2006 年 8 月,我院以高标准、高规格的体育设备成功地承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学院现有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7700多万元。建成了千兆带宽的主干、百兆带宽到桌面的高速校园网。


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总 35,700平方米(其中松山湖新馆25,600平方米,莞城校区馆9600平方米),阅览座位3200个(含莞城校区图书馆700个)。松山湖新图书馆建筑采用国际流行的等层高、同柱网、等载荷设计,外形呈四边形几何体结构,造型恢宏、线条简洁。内部为大空间、全通透结构,各功能区之间基本无隔断、无分割。建筑外墙大量采用玻璃与铝合金材料,使整个图书馆建筑清新、明快、通透,极具现代感。
松山湖新馆整体建筑分为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与东侧的综合教学楼.南侧的经管系楼形成群体组合,围合出校园中心广场,使之成为主要的校园活动、集会、仪式场所。图书馆建筑外部四周皆有通廊。内部为 "内街"式空间组织形式,为阅览座位提供了良好的采光条件。新馆采用国际先进图书馆管理模式,营造开放式、多功能知识超市,集藏、借、阅、咨、查于一体。图书馆全天连续不间断开放达 14.5小时,各功能区之间实现无障碍互通,图书借阅手续集中在接近出口处的总台办理,咨询服务由分散在各功能服务区的工作人员提供。读者可随意在各功能区阅读图书报刊、欣赏多媒体、检索联机数据库、网上冲浪等,自由享受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服务;读者可随意使用图书馆内密布的信息点和工作站,迅速、准确、方便地获取包括馆藏书目、联机目录,数据库资源、电子图书等,利用馆际互借、电子文献传递、虚拟咨询等图书馆相关服务,获得深层次的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在提供文献服务的同时,还在图书馆一楼开设报告厅、校史展览厅、文献速印中心、咖啡厅、书亭等,为读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丰富服务内容。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已形成了以计算机、化工、机械、电子、管理等学科为重点的文、理、工、管、艺并重的藏书体系。近年来,在院图书情报委员会的指导下,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力度也大大增强,先后引进了《科学引文索引( SCI)》(1997-)、《科技会议录索引(IST Proceeding)》《工程索引(EI)》(1995-)、《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springer》、《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外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1995—)、《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电子图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1997—)、《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国研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四六级英语学习库》等大型数据库。
学校师资队伍精干,人才荟萃。在专任教师队伍中,62%以上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或者是出国留学、进修人员;41.6%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建中院士为双聘院士,聘请了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斯数学奖获得者丘成桐博士等国内外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东莞理工学院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在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巡礼活动中,科技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项品牌活动蓬勃开展,为展示大学生风采、培养其创新精神提供了广袤的沃土,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等活动还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东莞理工学院在现任院长的领导下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走质量办学之路、走科学管理之路,立足东莞,面向广东,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依托东莞社会经济资源丰富和现代制造业名城的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一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地方院校。
学院主要领导 党委书记:周致纳 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晓西

■ 校徽释义——扎根地方服务地方
校徽标识主要由中文校名(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题写)、英文校名及DGUT四个英文字母等元素组成,三条竖线分别象征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心图案与外圆相连接、与绿色相映衬,犹如一棵植根沃土、枝繁叶茂的大树,寓意学院扎根莞邑大地,建设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英才辈出、生机无限。

■校训释义——学而知不足
校训为“学而知不足”。式样采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学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博士于1993年在我院的题词。 “学而知不足”语出《礼记?学记》,蕴含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实践、钻研、成才的过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研究的过程,广义上都是“学”的范畴。学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自省,而后自强、创新、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