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苋

【学名】Amaranthus spinosusL.
【别名】野苋菜(本属统称)、土苋菜、刺刺菜、野勒苋。
【分类】苋科,苋属
【形态】高20-80cm,有时达1.3m;茎直立,粗壮,淡绿色,有时具带紫色条纹,稍具钝棱。叶片菱状卵形,常 5~12cm,宽2~5cm;叶柄基部两侧有2刺。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直立,直径2~4cm,由多数穗状花序形成,顶生花穗较侧生者长;苞片及小苞片钻形,长4~6mm,白色,先端具芒尖,花穗基部的苞片变成尖锐直刺;花被片白色,有1淡绿色细中脉,先端急尖或尖凹,具小突尖。胞果扁卵形,环状横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直径1mm,棕色或黑色。
【生境】一年生草本,生于山坡、路旁、旷野、荒地、田边、沟旁、河岸等处。
【产地】原产美洲;现广泛传播并归化于世界各地。我国各地为常见野草。
【用途】刺苋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嫩茎叶可作蔬菜,较同属多数种类口感更好,营养价值也更高。
全草入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治痢疾、便血、白带、瘰疬、痔疮、喉痛等。《广西中药志》载“清热利湿,消肿”。脾胃虚寒者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