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叛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背景公元684年9月,61岁的武则天自知年事已高,在洛阳加快了改朝换代的步伐。为了能尽早称帝,武则天做了4件事。而同时,一股反对她的势力正在暗中酝酿叛乱。助武则天改朝换代的4件大事:

第一件是囚禁皇帝,临朝称制。

武则天在嗣圣元年的二月六日,将自己的三儿子李哲拉下皇帝之位,又扶立了她最小的儿子李旦当皇帝。李旦当皇帝后马上改元文明,嗣圣元年变成文明元年。但李旦并不比其他的哥哥幸运,除在文明元年的二月十五日正式立他为皇帝这样的重大日子里出现过外,平时都被武则天软禁在偏殿,正殿的龙椅上空无一人,武则天则坐在龙椅后的纱帘中。

第二件是逼杀废太子李贤。

首先,李贤可能是韩国夫人的儿子,武则天容不下他;其次,李贤是武则天儿子中最能干的,武则天担心以后有人打着他的旗号造反。

第三件是追尊武氏先人,提拔武氏子弟。

武则天把她五代以内的祖宗,男的都封为王,女的都封为王妃,同时还准备建立武氏七庙。根据礼制天子七庙之说,武则天已然将自己当成了皇帝。之后,她又将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升为宰相,将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庆的儿子武三思升为兵部尚书,通过这一文一武把国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第四件是改各种名号。

首先改年号,文明元年的九月,武则天把文明元年改成光宅元年;其次改旗帜:第三是改都号,将东都洛阳改为神都,洛阳宫改为太初宫。到这时,武则天所做的事情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经过公元684年的9月,扬州城的一个小酒馆里,几个仕途失意、被贬官的人聚在了一起。一个是沿袭爷爷爵位的李敬业及其兄弟李敬猷,一个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一个是魏思温。同是天涯沦落人,几杯酒下肚都有知己之感,论朝政聊仕途,说到酣处,几个人突然产生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揭竿而起夺天下。造反需要计划,需要有领袖。几个人商量选李敬业当领袖,骆宾王当记室,魏思温当军师,造反计划开始实施。魏思温第一个想到的是能助他一臂之力的人、以前的同僚,监察御史薛仲璋,他是宰相裴炎的外甥。收到魏思温的来信,薛仲璋便要求去扬州检查工作。他一到扬州就将地方宫抓了起来,并伙同其他人打着“匡复庐陵王”的旗号造了反。这个旗号一呼百应,他们的队伍一下子就扩大到十几万人。骆宾王更是写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檄文,当时的名字叫《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来收到《古文观止》里,改为《讨武霎檄》。文中说武则天有三大罪状。第一大罪状是导致了唐太宗、唐高宗父子乱伦,同时还残酷迫害唐高宗的前任皇后;第二大罪状杀姐屠兄,弑君镇母,说她把哥哥、姐姐、母亲、丈夫都给杀了;第三大罪状包藏祸心,窥窃神器,也就是说武则天图谋不轨想当皇帝。然后歌颂自己的领袖和军队,号召天下人加入。文章传播广泛,收效甚好。

平定叛乱面对造反事件,武则天一共只做了两件事情就成功地将其镇压了。

第一、处乱不惊,展现气度;

第二、调兵遣将,展现能力。面对讨伐她的檄文,武则天并不生气,不仅夸其文采好,还怪大臣们没有重用这样的人才。此举稳定了人心,表现了帝王之风。为了平定叛乱,武则天还在7天之内调集了30万军队待命,并选中唐高宗的堂叔李孝逸当统帅,以对应“匡复庐陵王”的造反旗号,证明自己是得到李唐宗室支持的。虽然李孝逸不会打仗,但在政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武则天还为李孝逸派了一个助手,就是曾经护驾有功的魏元忠。魏元忠在与造反大军的交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最终平定了叛乱。

平叛成功原因武则天在这次扬州叛乱中取胜的原因有四:

其一,政治优势。李敬业打着一个巳死的废太子的旗号,丧失了原有的政治优势。

第二,军事优势。十几万乌合之众和30万正规军之间差距实在太大。

其三,知人善任。武则天选择了李孝逸和魏元忠决定了她最终的胜利。

其四,深得民心。武则天参政以后,制定了很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老百姓不愿意打仗,也真心诚意拥护她。44天的扬州叛乱是对武则天的一次严峻考验。武则天经受住了考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