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之转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训诂书中解说两个词声音相同,语义相通,往往称

之为“一声之转”。 换言之, 就是有双声相转的关系。

例如王念孙 《广雅疏证》解释 《释诂一上》“捞、略,

取也”这一条时说:“捞,通作劳。《齐语》‘牺牲不

略,则牛马遂。’《管子·小匡》篇作‘牺牲不劳,则

牛羊育’。劳、略一声之转,皆谓夺取也。”又《释诂

四下》“蔫、菸、,也”一条,《疏证》说:“皆一

声之转也。蔫者,《说文》:‘蔫、菸也。’……菸者,

《说文》:‘菸,也。’…… 者,《说文》:‘ 、

病也。’《小雅·谷风》篇云:‘无木不萎’。萎与

亦同。《众经音义》卷十云:‘今关西言菸,山东言蔫,

江南言 ’。 者,玉篇 云:‘萎败也也’ ”捞

略二字为来母双声字, 蔫、菸、 、等字为影母双声

字,所以《疏证》都分别说明是一声之转。由双声说明

词义之相通,这是训诂学上很有用的一种方法,在郝懿

行尔雅义疏 中更为常见 但是单纯用“一声之转”来

说明语义相同或相近,那还是很不够的,最要紧的是要

有书面上的佐证。佐证有两种,一是见于字书、训诂书,

一是见于前人的文章内有明确的用例。如果不如此,随

意立论,往往陷于错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