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布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作物布局是指农作物的地域分布。指农作物在一定的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地域分布,也包括一个生产单位(如农场)种植作物的种类、面积与田块配置。各种作物都有其生态适应性和技术加工特性,对自然生态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有不同要求,作物布局必须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如热量、水分、光照、土质、地貌等)、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与劳动力、交通运输、技术加工、市场需要等)及技术进步因素(如品种改良和地膜覆盖推广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做到讲求经济实效,增产增收,并注意合理轮作,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趋利避害,最终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合理的作物布局可充分发挥各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的优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物布局不断进行调整并日趋合理。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调整作物布局,首先改变了小农经济分散的作物布局,发展粮、经和热带作物的集中产区,纠正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和不顾生态条件盲目引种的偏向,集中建设了一批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