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地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种植业地理是农业部门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农作物的生产条件、特点及其地区分布规律。主要分析各地区农作物生产的自然生态条件(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人口与劳动力、水利设施、交通运输、市场加工等),探讨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作制度、作物结构与作物布局、发展潜力和规模,以利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达到稳产高产和合理布局的目的。按不同作物分为:粮食地理、棉花地理、油料地理、糖料地理、茶叶地理等部门;也可按国家或地区来研究。中国是种植业发展悠久的国家,古代农书(如《吕氏春秋》、《农政全书》)已有丰富记载。近代中外学者也开展了种植业地理的研究。国外较著名的是克勒格斯(Karl H. W.Klages)的《生态作物地理》,对农作物的生态因子、社会环境和生理环境作了分析论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和《中国农业生产布局》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编写的《中国种植业区划》,从宏观角度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种植业生产的发展与地理分布特点、部门结构、集中产区与生产基地建设、合理布局与发展问题。《中国棉花地理》、《中国甜菜地理》、《中国热带作物地理》等著作,从部门农业地理的角度综合评价上述部门或作物发展的条件,研究其地域分布特征及形成变化过程,从自然生态的适合性和经济合理性对现有布局进行评价,提出发展和调整布局的科学论证与建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