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
1、巴陵[台湾桃园]巴陵距三光溪汇入大汉溪处不远,又当北横公路与山区步行道路的交叉点,为交通要冲。这里有几条小溪流过,山明水秀,环境清幽,四周群山环立,溪水湍急,横跨大汉溪的巴陵桥气势雄伟壮观。巴陵山城中的房屋,不少是庙宇式的建筑,黄红相配,古色古香。从苏澳到巴陵的街道两边植满了槭树、枫树,到了秋冬之际,树叶转红,景致迷人。
沿着上巴陵的山区道路直行,可至达观山自然保护区。达观山原名拉拉山,1986年8月正式成立达观山自然保护区,区内保存稀有动植物,供科研及参观。其中有著名的千年“神木”,最高达42米,树龄2000年以上,均为红桧,这些巨木群雄伟壮观,造型奇特,令人大开眼界。区内其他树种也很丰富,是森林浴及研究植物的最佳场所。在保护区内还有很多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如台湾黑熊、猕猴、山羌等,是本岛生态保育的重镇。
由于拉拉山已超过两千公尺。站在山顶,欣赏周围的夫妇山、插天山、桧木山、塔曼山等名山的雄姿,也是一件非常赏心悦目的乐事。巴陵是北横的中站,依部落区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在北横站的即是下巴陵,由下巴陵往中、上巴陵需在北横贯山庄后200公尺左转沿道路直上。中、下巴陵盛产温带水果,沿途满山遍野皆是果园,每年3-4月的花季更是迷人,加以海拔甚高,视野非常辽阔,随着山盘水绕,一步一美景,是北横公路上的热门旅游去处。
交通:
由大溪循台七号省道往宜兰方向,过巴陵桥后依指标左转至上巴陵,再循标前行可抵。
2、巴陵1913年9月,巴陵县改称岳阳县,辖东南西北中五区,县城设城厢镇。基层设团,每团设团董。团下设街,设街长管理街巷。1930年4月,全县划为9个自治区,区下辖镇,镇下辖团、街,城厢镇属一区管辖。1932年4月,县政府以镇的区域过大,将其它镇撤销,仅保留城厢镇。1933年2月,又将全县108团改为84个乡镇,城厢镇仍属一区管辖,同时取消团、街,编组闾、邻,作为地方自治之基层组织。3至5户为一邻,5邻为一闾,特殊情况则以7邻为一闾,形成区、镇(乡)、闾、邻四级自治组织。1935年3月,实行保甲制,“以原有的四闾编为一保,二邻编为一甲”。1945年,城厢镇设10保、121甲。1946年后,原第四、第五保合并改为第四保,第六、第七保合并改为第五保,原第八、九、十保分别改为六、七、八保。以后南津港一带划为第九保,因该地居民多系渔民、船民、流动性大,故又称临时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将全县调整为5区16乡,城厢镇改为城厢区。全区共分8个保:一保南津港至先锋路,二保乾明寺,三保天岳山,四保金家岭,五保观音阁,六保岳阳楼,七保得胜门,八保五里牌。全区人口24000多人,面积2.2平方千米。
岳阳古称巴陵,是荆楚文化的摇篮。千百年来,巴陵大地群贤辈出,文人墨客熙来攘往,文化底蕴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