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野战部队,由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
1945年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为对付国民党军的进攻,将所属太行军区各军分区部队编为太行纵队,随即参加上党战役。10月9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编组超地方性正规兵团的指示,太行纵队在山西省襄垣县虒亭镇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陈锡联任司令员,彭涛任政治委员,阎红彦任副司令员,曾绍山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卢仁灿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第8、第9旅,并新建炮兵营,共2万余人。第3纵队成立后,参加邯郸战役。11~12月在磁县地区休整。1946年1月,在安阳、修武、孟县等地反击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蚕食”,收复孟县城。在此期间,第9旅第9团调归太岳军区建制,太行第7军分区第43团调归纵队第9旅,编为第27团。
1946年7月下旬,第3纵队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编成内南下豫东作战。8月出击陇海路。9~11月,参加定陶、巨野、鄄城、滑县等战役。在此期间,阎红彦任政治部主任。12月,郑国仲任第二副司令员。1947年1~5月,第3纵队先后参加巨金鱼、豫皖边等战役和豫北攻势。随后转至安阳地区休整,进行出击外线的准备工作。6月底南渡黄河,转入外线作战,参加鲁西南战役。8月挺进大别山,在皖西地区展开。10月初,第3纵队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举行张家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88师师部及第62旅。这是晋冀鲁豫野战军进入大别山区以来,第一次取得歼灭国民党军1个正规旅的胜利,对发展、巩固皖西根据地和坚持大别山斗争起了重要作用。11月15日,以第3纵队机关部分人员组建皖西军区机关。同时调第7旅第20团、第8旅第24团、第9旅第27团、纵队教导团、补充团等共7000余人归皖西军区指挥。此时,刘昌毅任纵队副司令员。1948年3月,第3纵队转至淮河以北地区实施机动。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阎红彦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在参加宛东、豫东战役后,至河南省叶县进行新式整军。11~12月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3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在安徽省阜阳县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郑国仲任副军长,钟汉华任副政治委员,杨国宇任参谋长,刘华清任政治部主任。第7、第8、第9旅依次改称第31、第32、第33师。同时,由皖西军区指挥的第20团(欠第2营)、第24团(欠第2营)归建,全军共2.2万余人。4~5月,第11军参加渡江战役。6月,第33师组建第99团,从而健全了每师3个团的编制。随后向湘西集结,11月初向西南进军,参加川黔作战。30日在友邻部队配合下解放重庆。12月参加成都战役。1950年1月,第11军归第3兵团兼川东军区领导,军部进驻万县;第31师作为第3兵团兼川东军区的机动部队,进驻梁山(今梁平县),执行剿匪、筑路、改造起义部队的任务;第32、第33师、补训师分兼大竹、万县、酉阳军分区。在此期间,先后抽调3000人、800匹骡马到第18军,参加进军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