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金小家鼠

概述中文名:锡金小家鼠
学名:Mus phari
类属: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小鼠属(Mus)。
形态特征锡金小家鼠体型略小于小家鼠,体长76~113mm,尾长67~103mm,体具刺状毛,冬季刺毛减少,略具灰棕色。耳小,15~17mm,眼小,后足约20mm。眶间距离超过4mm,门齿孔宽而较短,不超过或略超过臼齿前缘水平线,上齿列平均3.7mm,门齿大多具缺刻,少数缺刻不明显,第一上臼齿呈窄长形,其长度为第二、三臼齿之和。
地理分布锡金小家鼠为东南亚及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常见农田害鼠。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广西等省区。
生态习性1.栖息分布
据四川资料,锡金小家鼠生活在1500m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山地灌丛及河谷灌丛,山地灌丛鼠密度3%左右。据1989~1991年在黔西北调查,锡金小家鼠占总鼠数的17.51%,为该地区农田害鼠优势种。
2.洞穴结构
锡金小家鼠巢穴简单,一般有出入口两个,一个为经常使用者,洞口光滑,直径约2.5cm,曲折向前,离洞口15cm处即有一巢,大小约5×4×6cm,巢内禾本科杂草居多,洞道继续向左侧方延伸约10cm,开口于同侧,为一不经常使用的出入洞,洞口不光滑,直径略小于经常出入者,约2.3cm(王酉之,1982)。该鼠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