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房镇
乡镇概况

卡房镇位于云南省个旧市南部,距市区23公里,距省会昆明320公里,海拔250—2494米。东界蒙自县,南接蔓耗镇,西毗保和乡,西北、东北与锡城镇和老厂镇接壤。属上半山区,地势北高南低,气温最高32℃,最低-3℃,年均16.5℃。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是个旧市人口较多,面积最大的山区贫困乡镇,属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镇之一。全镇辖区总面积342.6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委员会,有资料显示[1],102个村民小组,一个居委会,总人口43087人,农业人口29249人,其中彝族人口12578人,苗族人口3926人,彝苗人口占农业人口的61%。全镇所辖的15个村民委员会中,头道水、卡房、田坝子、田心、斗姆阁5个村民委员会分布于个金公路沿线,龙头寨、龙树脚、路赶藤、打靶期4个村民委员会分布于东部山区,大黑山、火把冲、维西湾、扯土白、咪的期、苟街6个村民委员会分布于西部山区。
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从2004年的2410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5448万元,增长了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1730元增加到2005年的1920元,增长了11%。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31210万元,完成年计划31200万元的100.3 %;实现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18506万元,完成年计划18500万元的100.03%。2005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7万元,比上年的513万元增长71%,增收364万元。
自然资源卡房镇是个旧市主要的锡、铜、钨等有色金属矿区之一,数十年来一直以矿山经济为主。 位于镇南部的棉花山有天然董棕树林保护区,董棕树树干笔直有环纹,株高10米左右,叶长3至5米,状如鱼尾,挺拔秀丽,装点庭院别具一格,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棉花山董棕树林也成为卡房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道风景线。
基础设施镇政府把解决贫困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作为任期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大搞以路、水、沼气为主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温饱示范村、安居工程、整村推进项目的工作,继续为贫困户实施安居工程。
1、新区建设
卡房集镇实施避让地质灾害搬工作以来,、镇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努力保证新区建设、顺利实施。卡房新区村镇建设一条街的工程已经通过竣工验收。投资209万元建议政府办公大楼,于2006年5月完工。整个新区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
2、乡村道路建设
到2006年4月全镇已完成36个村小组的道路硬化工程。投资300多万元的卡房至扯土白(23公里)乡村公路建设工程于2005年12月24日全线贯通。
3、其它设施建设
2005年镇政府争取国债饮水项目资金,解决了大黑山村、打靶期等18个村小组1005户,4482及1000余头牲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政府投入24万元,群众自筹30万元完成300口沼气池。完成一个省级、两个州级整村推进、重点扶持的工程。
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围绕“突出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养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模化、区域化、专一化经济”的农业发展思路,立足山区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稳粮扩经抓收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烤烟、脱毒马铃薯、生物药材等三大优势产业,发展甜脆柿、甜龙竹、花椒等经济林果木林,发展蔬菜、水果、油料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使全镇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2005年粮经比例已调整到60:40。
1、粮食生产稳定。2005年全镇完成大春农作物播种15911亩,小春作物播种17033亩。粮食产量7914吨。
2、烤烟支柱地位进一步强化。2005年全镇种植烤烟7943亩,完成16000担中上等烟和2033担低次等烟收购任务。上等烟比例61.9%、烟农收入1017万元。烤烟生产继续保持了良好的上升势头,成为全镇农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3、马铃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2000余亩增加到2006年的9000多亩。农民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31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480余万元。同时2006年1月成立了卡房镇大黑山马铃薯发展协会。
4、生物药材发展迅速。2006年生物药材种植面积达1600多亩,仅三七种植就达1500亩。
5、养殖业稳步发展。2005年生猪出栏27285头,牛出栏711头,羊出栏1869头。
特色产品“斗姆阁卤鸡”是卡房镇的特色食品,被云南省烹饪协会评为“云南名小吃”,在云南、特别是红河州境内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品尝过它的人无不被它的肉质松软、清香飘逸、口感独特、回味无穷的魅力所陶醉。
另外,斗姆阁的甜脆柿、大黑山的脱毒马铃薯、田坝子的甜龙竹笋都是卡房镇较为有名的特色水果和蔬菜,在当地很受欢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