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巴拉人
班巴拉人
Bambara
住在马利尼日河上游。所操班马纳(Bamana或Bammana)语属尼日-刚果语系的曼德(Mande)语支。班巴拉人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部落杂处在一起,没有集中的管理组织。每一小区由若干村落组成,并由一个家族治理,酋长或称「法玛」(fama),即由此家族产生。法玛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必须要服从长老议事会。他们同其他西非人,用独特的N'ko字母(由右至左阅读)。班巴拉人以一种奇特的玄学和宇宙观系统而著称,这些系统包括万物崇拜、祈祷和神话。20世纪中期以来的变化包括在农业方面引进了诸如花生、水稻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人口流向城市。
班巴拉于17世纪中叶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和非洲的所有民族一样,通常被称为异教徒。其实班巴拉人可能既不是异教徒也不是多神教徒。历史上曾经有人想在班巴拉人中间传播伊斯兰教,他们曾坚决进行抵制,结果大部分人最后还是信仰他们祖先的古代信仰。
班巴拉人崇拜大自然,热爱土地。他们认为土地广阔而睿智,供他们的吃喝,还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班巴拉人以土地为生,尽管耕种起来不易,热天还往往变得像石块一样坚硬,但还是爱它没商量。不过土地也没有亏待他们。班巴拉人就是靠出售自己种植的稻米、棉花、甘蔗、黍和花生为生。有的人养有绵羊和山羊等家畜,有人靠猎羚羊糊口。他们从不猎杀猛兽,因为他们把猛兽看成自己的亲兄弟。
现在的班巴拉人更为崇尚民主,善于结交,过去那种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历史。今天的班巴拉人不害怕同外国人交往,有的人甚至乐于同外国人通婚。
据一些西方社会学者的看法,班巴拉人的社会可能比西方社会更为和谐。他们没有严格的官职等级,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头领,村里人称他为父亲。他通常都是这个村庄创始人家年纪最长的男性,他的弟兄便理所当然成了“叔叔”。头领无权单独做出任何决定,凡事都得同“叔叔们”和村子各家各户的家长商量。当然,任何一个人间团体都存在吵架的现象,班巴拉人之间也少不了矛盾和冲突。有时候这种争执要由受到全体居民尊重的长老联席会议出面裁决。
应该说,老一代班巴拉人的专利和责任是思考,但这种思考绝不像东方式的思考。往往是一伙老人在日落之前在村中间广场的一个小木台上坐下来,大家都默不做声,只偶尔彼此说上一两句话。实际上老人之间是在进行一种不表现为谈话形式的紧张对话。班巴拉人把这种默默无声的交往看成是最和谐的“交往”。
班巴拉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恪守秘密,这也是他们入盟必须承担的义务。由于泄密有可能带来性命之虞,所以班巴拉人轻易是不多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