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蒻薯
蒟蒻薯植物介绍拉丁名 Tacca chantrieri Andre
(Tacca pinnatifida J.R.Forster et J.G.A.Forester)
中文名 蒟蒻薯
拉丁科名 Taccaceae
中文科名 蒟蒻薯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广东(海南岛)、广西、云南、西藏(墨脱)
现状 渐危种。又名箭根薯,是我国蒟蒻薯科重要的代表种,多生于我国南部热带季雨林、雨林中。目前由于人为干扰,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分布范围日趋缩小,植株数量也不断减少。
海拔下限(米)
海拔上限(米) 1350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块状。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20---50厘米,宽10---20厘米,两侧稍不对称,无毛或下面被疏细柔毛;叶柄与叶片近等长。花葶通常较叶柄长;总苞4,紫黑色,外面2片卵状披针形,长3--4.5,匣米,内面2片宽卵形,长2.5—4.5厘米;小苞片约24,线形,淡紫黑色,长10---30厘米;伞形花序,有花5—18;花梗长2.5—3.5厘米;花被片6,外轮3,披针形,长约1厘米,内轮3,较宽,先端具小尖头;雄蕊6,花丝兜状,长4毫米,花药着生于兜内;子房长圆形,长1.2厘米,柱头3裂,宽而弯曲。浆果椭圆形,肉质,长约3厘米,具6棱,顶端具宿存花被片;种子肾形,有条纹。
特性 蒟蒻薯分布于我国热带以至中亚热带南缘。年平均温16—24℃,极端最低温-6—5℃;年降水量1200---2357毫米,旱季(11月--4月)雨量145—5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蒟蒻薯林下阴生植物,在70--90%荫蔽条件下能生长发育开花结实。性喜温暖湿润,但也能够度过漫长的热带旱季。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迅速,而在低于15℃的情况下伴随干旱生长缓慢。4--5月开花,7--8月果熟。
保护价值 蒟蒻薯是研究蒟蒻薯科系统发育的重要对象;根状茎供药用。
保护措施 分布区内已建立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屏边大山自然保护区等,应把蒟蒻薯列入保护对象。同时有关植物园等科研单位应引种栽培。
栽培要点 主要用种子繁殖,采收种子后应即播种。供研究用时,可少量移栽1年生苗,带土种植于排水良好的肥沃地,浇水遮荫。
蒟蒻薯中药材介绍
【药名】蒟蒻薯
【别名】水狗仔、老虎须、山大黄、大水田七、黄牛胆
【汉语拼音】ju ruo shu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acca chantrieri Andre[T. minor Ridl.;T.esquirolii(Levl.)Rehd.]
【归经】胃;脾;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理气止痛
【科属分类】蒟蒻薯科
【主治】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痢疾;肝炎;疮疖;咽喉肿痛;烧烫伤
【生态环境】生于林下阴湿处。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动植物形态】箭根薯 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环节明显,须根多数。叶基生,具长柄,炳长10-30cm,基部扩展成鞘状抱茎,肉质;叶片长椭圆形,长20-50cm,宽7-1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无毛;主脉粗壮向下突出,侧脉羽状平行。花葶从叶丛中抽出;总苞片4,暗紫色;数朵花簇生,排列成伞形花序状,常下垂;苞片线形,长约10cm;花被裂片6,紫褐色,内轮裂片较宽,先端具小尖头;雄蕊6,花丝顶部兜状,柱头弯曲成伞形,3裂,每裂片又2浅裂。浆果肉质,椭圆形,具6棱,成熟后紫褐色;种子肾形,民约3mm。花果期4-11月。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理气止痛药
【性味】苦;凉;有小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中药化学成分】根茎含甾体皂甙薯蓣皂甙元-3-D-α-L-吡喃鼠李糖基-(l→2)- [O-α-L-吡喃鼠李糖基-(l→3)]-O-β-D-吡喃葡萄糖甙 } diosgenin-3-β-O-α-L-rhamnopyranosyl(l→2)[O-α-L-rhamnopyranosyl-(l→3)]-O-β-D-glucopyranoside},另含豆甾醇(stigmasterol)和胡萝卜甙(daucoste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