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禅师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宝志禅师(418--514),亦作保志,南北朝齐、梁时高僧,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俗姓朱。

相传一位朱姓妇人听见鹰巢中婴儿啼哭声,从树上把他抱下,扶养长大,所以经中描述他的长相说:“面方而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此外,志公一生的事迹也充满着传奇色彩,例如以丹青驰誉于南朝的张僧繇,曾受梁武帝的诏请,为宝志禅师画像,宝志一时兴起,以指端轻轻地朝面门一剺,竟现出十二面观音像,妙相殊丽,或慈或悲。使素有第一佛像画家之称的僧繇,竟无法成笔。世人除了称宝志为禅师外,因为他的种种神迹及慈悲行,亦尊称他为宝志公、志公或宝志大士。

宝志禅师七岁时,追随僧检出家,善于修习禅观,集三论宗大成的嘉祥吉藏的师父法朗,就曾经向宝志禅师学习禅法。在刘宋泰始初年,宝志禅师的行迹忽然僻异,居无定所,饮食也无定时,经常长发赤足,手执锡杖,上挂剪刀、拂扇、镜子等物,游行于街头巷尾间。

齐建元年间,宝志禅师更是屡现神迹,几天不进食,也不觉得饥饿;又常讲一些他人不能理解的话,但事后发现他所说的话都一一应验了,所以江东一带的官员、百姓都很尊崇他。可是齐武帝却认为宝志禅师妖言惑众,于是将他囚禁在牢狱之中。神奇的是,人们仍旧见到他在街市上游走,前往探监时,却又看见他的确是在牢狱中。一日,宝志禅师对狱卒说:“门外有人用金钵盛饭来,你赶快去取!”狱卒犹豫地走到狱外一瞧,果真是文慧太子送饭来给宝志禅师。当这件事传到齐武帝的耳中,他才将宝志禅师迎入宫中,居于后堂,但仍然禁止他自由出入。

直到齐亡,梁武帝即位,立刻下诏:“大士宝志,迹拘尘垢,游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之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在两位武帝之间,地位截然不同的宝志禅师,从此悠然自在,游化世间。他与梁武帝之间的事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这是形容佛教法服海青缝合的广袖。据说广袖的缝合,便是宝志禅师的杰作。梁武帝信佛虔诚,然而夫人郗氏却是生性忌妒,不信佛法。某日,郗氏准备了许多肉包子,请宝志禅师及其弟子们前来应供,心想:“和尚们若吃了肉包子,便是犯戒;若拒绝不吃,便是违逆后旨。”想要陷僧众于两难之中。宝志禅师早已知晓郗氏心怀不轨,在临行前,要众僧将海青广袖的袖口缝合,袖筒中暗藏馒头。当入宫应供时,一手把包子放进空袖筒内,一手取出馒头来吃,终使郗氏的诡计无法得逞。

梁武帝曾经藉由志公禅师的神通力,见到地狱众生的种种苦相,宝志公告诉他,钟声可使地狱众生暂免受苦。武帝于是下诏天下寺院,击钟之时,要舒缓其声。又梁武帝在即位之初,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政,宝志公透过神通力,让梁武帝亲眼见到先王在地下受苦的怵目惊心惨状,终于废除锥刀之刑。这无非是以宗教力量影响君王,令行仁政,以发扬佛教慈悲的宗旨。

宝志禅师圆寂后,梁武帝为他兴建开善寺,并在锺山立塔纪念。宝志禅师留下许多赞颂诗偈,收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分别是:<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志公和尚十二时颂>十二首和<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其中<志公和尚十四科颂>中的菩提烦恼不二、持犯不二、佛与众生不二、事理不二、静乱不二、善恶不二、色空不二、生死不二、断除不二、真俗不二、解缚不二、境照不二、运用无碍、迷悟不二等,最能显示这位神异禅师洒脱自在的本地风光。

附:《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一)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

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大兆。

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

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

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盘法食常饱。

(二)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 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三)

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

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

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

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被岸。

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尔色身星散。

(四)

报尔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

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

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

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本真如。

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

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工夫。

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一切不憎不爱,遮个烦恼须除。

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

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

(五)

大道不由行得,说行权为凡愚。

得理返观于行,始知枉用工夫。

未悟圆通大理,要须言行相扶。

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

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己推求。

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

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

谁是发心买者, 亦得似我无忧。

(六)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

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着。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

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着。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七)

可笑众生蠢蠢,各执一般异见。

但欲傍鏊求饼,不解返本观面。

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变。

所须任意纵横,不假偏耽爱恋。

无著即是解脱,有求又遭罗羂。

慈心一切平等,真即菩提自现。

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

(八)

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

广寻诸义纷纭,自救己身不了。

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

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沉沦生老。

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

真如 法界丛林,返作荆棘荒草。

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

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

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

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九)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

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

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

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

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

忽觉床上安眠,失却度船轨则。

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

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十)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

堪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

徒劳一生虚过,不觉日月迁移。

向上看他师口,恰似失奶孩儿。

道俗峥嵘聚集,终日听他死语。

不观己身无常,心行贪如狼虎。

堪磋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

不食酒肉五辛,邪眼看他饮咀。

更有邪行猖狂,修气不食盐醋。

若悟上乘至真,不假分别男女。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