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姓
厨[厨,读音作chú(ㄔㄨˊ)]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周王朝时期膳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周时期,周武王始设“善夫”,专职掌管出纳王命与王室膳食。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膳夫掌王之饮食膳馐,以养王之后、世子。”
在善夫(司务长、餐饮经理)以下,设有上士二人,称膳人(主厨,掌勺大师傅);中士四人,称厨士(厨师);下士八人,称庖丁或庖厨(红、白配案、配菜);府役二人,称膳役(采购);史四人,称膳史(传送菜肴),兼作王室用膳记录。
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仿周制,置膳部中大夫一人,官秩正五品,职如善夫,隶属天官府。膳部以下设有下大夫,称主厨;上士,称厨人;下士,称膳夫。
在善夫属下的膳人、厨士、庖厨之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呼为姓氏者,称厨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御膳长安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长安厨,是汉朝时期职掌宫廷御膳的官员,专司帝王、后宫的膳食。长安厨属下有主持炊事的小吏厨宰(主厨,掌勺大师傅),有具体作炊的厨士,还有专司杂役和辅助的厨役。在史籍《汉书·王嘉传》中记载:“贤母病,长安厨给祠食。”
在长安厨、厨宰、厨吏、厨役等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厨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御膳厨膳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元朝时期,朝廷设置有专门的官署,称厨膳司,亦称储膳司,在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于詹事院之下所设,专职掌管皇太子炊膳之事,官秩为正三品,属下设有厨膳卿、厨膳少卿、厨膳主事、厨膳照磨等属员。
储膳司的主管衙门詹事院,后改为储政院,并改其长官詹事平章为储政院使。
在厨膳司的厨膳卿、厨膳少卿、厨膳主事、厨膳照磨等官吏与属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汉化为厨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植物,出自古代斯条国特有植物摩厨,属于以指物为氏。
在典籍《集韵》中记载有:“斯条国有厨木,汁肥,可用之煑饼。”
在史籍《异物志》、《齐民要术》、《太平御览》以及典籍《本草纲目》中,皆记载有:“摩厨,木名也,生于斯调州。厥汁肥润,其泽如膏。馨香酶郁,可以煎熬。彼州之民引为嘉肴。”
在《异物志》中记载:“摩厨,生西域,二月开花,四月、五月结实如瓜许。”在典籍《本草拾遗》中有更详细地记载:“摩厨子,味甘香。生西域及海南,子为瓜,可为茹。西域人压为油,以煮饼果,如中国之用巨胜。”
实际上,中国古代所记述的“斯调州”、“斯条国”泛指西域,而“摩厨”是阿拉伯语“Motchoms”的译音,就是如今生长在非洲南部、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诸岛、澳洲北部地区俗称的的“猴面包树”,为一种木樨科乔木植物,其果实大如美式橄榄球,富含可食用油,压榨出油,可用来煎炸食物,而且十分芳香,如同中国特有的芝麻。摩厨木在中国海南地区也有少量生长。
中国古代所称的“摩厨木”,学名叫“波巴布树”,拉丁文为Artocarpus altilis,又名猢狲木,俗称猴面包树或酸瓠树,是大型落叶乔木。摩厨木的果实为长椭圆形,灰白色,长三十~三十五厘米,纵切面约十五~十七厘米。果肉多汁,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胶质,吃起来略带酸味。果实既可生吃,又可制作清凉饮料和调味品。在果肉里包裹有很多种子,其种子含油量高达15%,榨出的油为淡黄色,是上等食用油,其种子还可与杂粮混合食用。
在雨季,摩厨木在枝条上长出三~七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叶片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质,是可食用蔬菜。嫩叶可做汤,味道极佳;叶片晒干捣碎后,可以做调味料。
摩厨木的果实、叶片和树皮均可入药,可用来医治疟疾。树皮里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以制作绳子和乐器的弦,也可作为造纸原料,很早以前人们还用它来制作粗布。
摩厨木树干粗壮,直径可达十五~十七米,最粗的胸径有四十七米,木质为海绵状,能自己储藏数吨水,可掏空作为人类居室,且置于其中的食物不易腐败。
摩厨木还是有名的长寿树,即使在热带草原干旱的恶劣环境中,其寿命仍可达五千年左右,因此又被称为“圣树”,因此受到人们的保护。
古代唐朝中期,有西域人来华留居,以摩厨木为自己的姓氏,称摩厨氏,后融入汉族,汉化为单姓摩氏、厨氏、楚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