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State-owned economy)
国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它由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等形式组成,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什么是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国有资产投资举办的企业,也包括实行企业化经营,国家不再核拨经费或核拨部分经费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经营性活动的社会团体,以及上述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国有资金投资举办的企业。
我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全民所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是生产资料由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所有制形式,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包括矿藏、河流、国有森林、荒地、草原和其他陆海自然资源,还包括全民所有的工厂、农场、商店、铁路、邮电和银行等。可见,全民所有制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从而成为国家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基本经济条件。所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简称集体所有制)是由一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制形式,是国有经济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这种所有制形式是与较低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固然要取决于它的内在的经济关系,但同时也受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制约。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内部,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在各个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由于拥有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不相同,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还存在着不平等,从而在劳动成果的占有和收入的分配上也存在着差别。
农业集体所有制经济是中国现阶段农村中的主要经济形式,占全国人口总数80%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与集体经济联系的,全国90%以上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是农业集体经济所生产的。
中国的城镇集体经济,一部分是在50年代对个体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部分则是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在地方政府、街道、企事业单位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镇集体经济得到了广泛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1991年,全国城镇集体企业共240多万个,从业人员3628万人,约占城镇企业全部职工人数的1/3。中国城镇集体经济包括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行业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城镇集体经济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兴办、能吸收较多劳动力等特点。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第一,要更新观念,不能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仅仅理解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越好,或者理解为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数量越多越好。我们应当用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重新认识和科学界定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含义。
第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和影响上。从战略上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整体调整,既要保持它的一定数量,更要注重整体布局的优化和实力上质的提高。这种战略调整,还必须同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进行。
第三,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国有经济应当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要注重在整体分布上的优化和经济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质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三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发挥,不只是通过国有独资企业的作用来实现的,更要通过大力发展由国家控股和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来实现,使国有资本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差别。
第四,正确认识国有经济发展的进退问题。无论是“退”还是“进”,都是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只要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国有企业数量即使减少一些,比重即使适当调减一些,也不会影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国有经济主要是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国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及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整体运动趋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