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编 <动>
(形声。从糸),扁声。本义:顺次排列,编结在一起)
同本义 [put in order]
编,次简也。――《说文》
以绳次物曰编。――《声类》
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谷梁传·桓公元年》
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柳宗元《驳复仇议》
又如:编号;编组;编队;编户(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编人(户籍编制之内的贫民。也称编民);编次(按顺序编排);编蒲(编订蒲叶使成册,以为书写之用)
交织,编结 [weave;plait]
编结沮。――《四子讲德论》。颜注:“犹编发也。”
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红楼梦》
编辑;创作 [
编 biān
①把细长条状物交叉地组织起来:~花篮。
②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排列:~号、~班。
③编辑:~杂志。~创作(歌本、剧本等):~剧本。
⑤捏造:~造谎言。
⑥成本的书:人手一~。
⑦书籍按内容划分的单位:上~、下~。
【编队】
①将人群或运输工具等编成一定的队形。
②在海军中,指两艘以上舰艇组成的战术(战役)单位。
③在空军中,指由相互间保持规定距离、间隔、高度差的若干架飞机(分队)组成的战斗集体。
【编户】编入户籍的平民。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开始,历代均把平民编入政府户籍,称编户。
【编年体】我国史书的一种体裁,按年、月、日记录历史事件。如《资治通鉴》。
【编磬】古代打击乐器。由16块石制或玉制的磬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周代以来用于雅乐。
【编译程序】能将源程序翻译成等价的目标程序的程序。电子计算机一般只执行用它自己的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为了使用高级语言(如BASIC等)编写的程序(即源程序)被机器执行,必须将它译成机器语言程序。
【编译员】带有编辑性质的翻译人员。
【编钟】古代打击乐器。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相同。
【编撰】编辑;编写。
【编纂】编辑(多指资料多、篇幅大的著作):~词典、~名人录。
编(编册、编策)
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使用的书写材料,有用竹木削成的薄片和用蚕丝织成的素绢。《荀子》的一些篇章中所说“著于竹帛”,竹,即是用竹木片做的薄片,通称简牍;帛,即是素绢,也称缯帛。当时,最常使用的是竹木片,有宽有窄。简较窄,一般只写一行字,少有两行;牍较宽,能容纳五六行,甚至九十行。古人读的书本,都用竹木简抄写,少见用竹木牍。因为用简抄录,一本书,最少也得七八支,有的需用几十支。如果藏书丰富,搬运起来,往往用车运送。古时誉人学识渊博,常以“学富五车”相喻,十分形象。
单片的竹木片,必须编连起来,才便于阅读。多支简编连成为册(通策)。古书一本;即叫一册。册,不计编简多少,有的古书字多,可分抄多册。编册用生丝线、麻绳或熟皮,将简按顺序排缀。有时,编连的线断了,毁了,要重新整理。遇到粗心整理者,就容易错乱顺序,或将上册的简,编入下册,这便成了错简。古书中出现难读难懂的辞句,往往由于错简造成。以后历代都设有校书郎官职,主要是勘正古书尤其是先秦的书册中的错误,这与早期抄录的书册中,夹入错简、缺简有关。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晚年喜《易》,孜孜不倦,反复翻阅,以致“韦编三绝”。指的就是编连简册的编绳也断过好几回。韦编,有人认为是熟牛皮,有人认为是韦皮。从考古学资料记载发现的实物,多为丝纶或麻绳。《夜读拾得录(一三九)·用功多者收工远》一文中,司马光少时读书,刻苦学习,“独下帷绝编”。所谓绝编,便是引用了孔子的“韦编三绝”典故。宋时,已有纸张书本,没有再去翻阅简册的必要。《吕氏私塾记》用此典故,不仅言勤学,也在表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