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心理学

economical psychology
经济心理学雏发于本世纪50年代初期,因一批“具有良好心理学素养的经济学家”和“具有良好经济学头脑的心理学家”共同倡导而形成。经济心理学理论的核心人物为美国密西根大学具有经济学教授和心理学教授双重学术角色的乔治·卡托纳(1901一1981),他的《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1951)一书被视为 “一部富有开拓价值的重要著作”,“经济心理学的开山经典”。他提出在贫困时代,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在富裕时代,人们对土地、别墅等不动产的投资,对股票、信托等方面的投资增加,这种自由酌量处理的储蓄和投资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占主体位置,原先作为收入函数的消费减少,把握经济行为的主要变量群发生了变化,取决于第一可能的条件,第二态度,第三促进条件。他认为,将这些经济学方面的变量、心理学方面的变量和市场条件综合起来,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是最可行的。这是卡托纳的研究特征。因此,国民收入和自由酌量处理的支出额这一经济变量,理所当然要占主要地位。所谓可能条件,指的就是这种变量群。如果在经济方面完全不可能,就不会成为问题。但是,经济行为并不是仅靠经济条件来决定的。卡托纳强烈主张,态度的心理变量变得更为重要了,这是他的经济心理学的要旨。比如真正想购买车的人,即使向人家借钱也会买车。只要产生强烈的购买欲,即使手头拮据也会购买。需要指出的,若是欲望与其本人的经济能力相差甚远,那么不管其购买欲望多么强烈,这样的消费行为还是难以实现的。正是在经济变量和心理变量的相互作用中,才有可能使经济行为得以实现。
因此,对经济行为的研究,不仅要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从各个学术领域展开研究。只有把从理论与方法中得到的认识进行综合归纳,才能正确把握经济行为。我们把这样的方法称为:“经济心理学”。因此,所谓经济心理学.它既不是经济学的一个领域,也不是心理学的一个领域,而是通过对“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综合后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分析:
一、研究人们的消费行为。这是经济心理学最古老的研究课题。一是解析制约消费行为的经济心理因索,以及这些因素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二是建构有效地测评体系,科学地把握消费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并据此对经济过程各个环节的变动态势作出准确的预测和评估。
二、研究储蓄行为,包括储蓄动机和对社会经济状况的理解及其期望。
三、是研究税收行为。通过税收与消费两者的关系,核心是探讨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们对政府新税收政策的态度、评价和期望:肯定还是否定、积极还是消极、乐观还是悲观,不同的心理导致时税收变化的不同反映。
四、是研究投资行为。投资既是利润的函数,又是经济心理的函数:其一,企业或个人预计冒险所得能够弥补甚至大大超过冒险付出的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其二,企业或个人身陷困境,非冒险无生存希望;其三,企业或个人遭遇强有力竞争,只有冒险一拼才可能战胜对手,稳住地位。
五、是研究决策行为。人们依据所能得到的有限信息寻求价值与耗费的最大距离——价值尽可能的大.耗费尽可能的小,即决策的“有限合理性”。
六、是研究通货膨胀。。经济心理学的思考兴趣在于:A.通货解胀的社会知觉特点B.通货膨胀与消费、储蔷、投资等经济行为之间的制动关系。
七、是研究失业。对失业的研究置于个人失业后的心理体验、工作期望、消费行为特点、以及失业与离婚率、失业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失业者的心身健康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