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科学研究所
蚕业科学研究所于1959年3月28日和6月1日,在原辽宁蚕业实验站的基础上,于凤城市四台子,以同一套机构分别建立了中国农科院柞蚕研究所和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60年代后该所归辽宁统管。“文革”期间曾隶属丹东市农业局,1977年10月,恢复所名,隶属于辽宁省农业厅。1980年机构改革后,在人事、经费、物质等方面仍归省农业厅领导,在业务上归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领导,1985年12月起至今隶属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现有在职职工211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37人、中级47人。有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现有硕士研究生8人,另有5人在攻读博士,17人在攻读硕士。现任所长、书记姜德富。
一、方向任务
着眼于国内外需求,立足于国内,特别是立足于柞蚕业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独特优势,深入开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究。包括柞蚕生产骨干技术创新、柞蚕业基础研究和商品供给创新、柞蚕业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主要研究任务是:柞蚕应用基础研究;柞蚕生产骨干技术;生态型柞蚕场建设;柞蚕综合利用研究;桑、栗蚕研究;蚕药、兽药、农药系列品种的开发研究。
二、机构设置
科技机构设有柞蚕育种、柞蚕保护、柞蚕场生态建设、桑栗蚕、综合开发、基地建设6个研究室和1个蚕种销售服务部;行政机构设党委办公室、科技科、计财科、安全保障科4个职能科室;辅设5个技术经济实体,分别是柞蚕实验种场、柞蚕良种繁育场、缫丝试验厂、蚕药厂和蚕种改良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即辽宁省野蚕研究重点实验室。
三、科研条件
拥有各类实验室4500平方米,生产厂房10000平方米,试验蚕场1000公顷。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36台件,中、小型仪器500多台件;建有柞蚕种质保护库一座,总面积800平方米;有2600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室,以及柞蚕基础生物新产品开发蚕药、兽药、农药生产检测设备。
四、科技成果
建所57年间,共为中国养蚕业奉献了205项科技成果,约占全国柞蚕业科研成果总数的75%。33项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重大柞蚕业科技成果,占全国柞蚕业重大成果总数的84%。特别是5项国家发明奖和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大科技成果构成了中国柞蚕生产的核心技术体系。目前,辽宁省柞蚕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9%。其中新品种应用面积占全国柞蚕生产总面积的80%,柞蚕病虫害防治及小蚕保护育、纸面产卵等项关键技术在全国的普及率达92%,新成果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0余亿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9部,其中1994年出版的《中国柞蚕品种志》,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了包括台湾省在内的所有现存的130多个柞蚕种质资源,成为世界上首部柞蚕种资料性著述,并于1999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出版的《中国柞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反映柞蚕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展示我国柞蚕学科巨大成就的综合性科技专著。
五、科技开发
2001年12月6日成立了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蚕种改良中心,目前中心已经实现了柞蚕实用新品种的选育、保育、跨省繁育及生产经营产业化。年繁育种茧数量已达1000万粒,在全国柞蚕种市场的占有率已达50%左右;柞蚕生物新产品“雄蛾酒”、“柞蚕胚胎营养粉”、“雄蛾油”、“蛹虫草”等也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为提高柞蚕业的科技附加值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辽宁凤凰蚕药厂,是国内唯一生产柞蚕用药的专业药厂,也是所内成果转化的基地。到2003年,该厂除了为全国柞蚕区生产灭蚕蝇、灭线灵、杀螽丹、灭蚁粉等柞蚕用药以外,还研制和批量生产兽药除癞灵、农药种衣剂、除草剂系列产品等,企业年产值已达800万元。特别是95%蝇毒磷原药为亚洲独家生产,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畜牧生产的主导药物除癞灵,更是大规模取代进口,已创社会经济效益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