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
稻作研究所始建于1965年,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辽宁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73年在沈阳市苏家屯区重新建所,定名为“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2002年,经辽宁省编委批准,更名为辽宁省稻作研究所。1992年由国家计委、农业部、辽宁省计委联合筹建,成立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1997年,省财政厅批准为辽宁省农业科研重点研究所,2000年,经农业部批准设国家水稻原原种繁育基地、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沈阳分中心。全所在职职工86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0人,副研21人,有博士6人,硕士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7人,省科技功勋专家2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百千万人才第百、千层次6人,现任所长隋国民。
一、方向任务
稻作研究所是专门从事北方粳稻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的省级专业所,主要开展稻作育种基础理论研究;水稻、旱稻育种方法、资源创新利用研究;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新组合选育和栽培配套技术研究;新成果、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研究;水稻种子、稻米的生产、加工与检测研究;水稻新品种、新组合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研究等。
二、机构设置
科研机构设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研究室、常规稻育种研究室、旱稻育种研究室、特种稻育种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和栽培技术研究室;行政设综合办公室、科技科、计财科;产业开发设辽宁稻作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中心。
三、科研条件
现有办公楼和实验楼各一处,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现代智能温室一处、低温冷库200平方米,仪器设备包括生理生化及米质分析、检测仪器,抗病虫接种鉴定仪器、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设备和信息网络通讯设备等;试验田有砼灌水渠规范化试验田300亩,抗病虫鉴定圃3处各1亩,抗冷鉴定圃100平方米,亲本繁殖隔离区4处各1亩,原种生产基地5处各200亩,南繁育种基地20亩。农机配套设施有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脱粒机、精选机、井房、水泵等一应俱全。
四、科技成果
建所以来,共承担总理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跨越计划和省科技攻关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40余项,获得科技奖励成果78项,其中的90%是省、部级以上奖项。特别是“八五”以来,稻作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共获得各级奖励56项,通过国家和省审定的常规稻新品种17个,杂交稻新组合9个。其中黎优57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辽粳326、辽粳454、辽粳294分别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辽粳326突出了高产特性,辽粳454仍从高产为主但同时品质也较好的品种。辽粳294是集高产与优质于一体的品种,这3个品种的培育和应用基本上反映并适应市场对水稻的需求过程。稻作所在北方杂交粳稻育种研究居世界领先,在理想株型粳型常规稻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目前,“辽粳”系列常规水稻新品种和“辽优”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种植面积占辽宁水稻种植面积的70%以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科技开发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自身的发展,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果优势,创办了自己的科技企业----辽宁稻作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中心,它是一个集水稻种子、优质大米、水稻专用肥等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公司。开发中心注册资金500万元,固定资产达到700多万元,具有先进的水稻种子和优质大米生产、加工、检测、包装和仓储等设备,是辽宁省种子管理局指定的种子生产和经营单位。多年来,开发中心生产经营的“辽星牌”辽粳系列水稻常规品种和辽优系列杂交水稻种遍布辽宁、河北、宁夏、新疆、山西和陕西等地,并以其高质量的种子而享誉省内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中心还采用自己育成的优质水稻品种和绿色稻米生产技术生产加工了“辽星牌”东北珍珠米,并以其先进的加工工艺和良好的商品价值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在沈阳市实施的“主副食放心工程”中被评为放心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