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击英雄

海因茨·古德里安简介
古德里安(1888-1954),德国坦克兵的创建者,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优秀将领。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骑兵部队任职。3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坦克作战问题。1934年倡议建立3个坦克师,任师长。1938年任坦克军军长。1939-1940年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的战争,升为上将。1941年10月任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参加入侵苏联的战争。同年底在莫斯科地区战败后,被解除职务,编入预备军。1943年2月被召回,任坦克兵总监。1944年7月希特勒遇刺后,任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3月因战场失利再次被解除职务。后被美军俘虏,不久即获释。他是闪电战的倡导者,认为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对进攻战役和整个战争的胜利起着重大的作用;主张在狭窄正面集中大量坦克,迅速突破并向纵深发展胜利。著有《注意!坦克》、《坦克指挥官》和回忆录《闪击英雄》等。
他们曾横扫欧洲,震动了整个世界,他们都无愧于名将的称号,然而,他们都是战败者,最终沦为战犯;但是,他们的军事思想却为战胜国的军事专家们所重视。
读他们的作战回忆录,就如同亲身坐在他们的指挥车中一样,看他们纵横沙场,体验迅猛追击的刺激。看他们讲述自己与希特勒等纳粹党魁在战略上发生争执,每每与胜利近在咫尺,却又因最高统帅的亲自指挥而功败垂成——不知是该为他们扼腕叹息,还是要为整个世界因此逃过一劫而暗自庆幸?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海因茨·古德里安 著 钮先钟 译
前言
凡是略有军事知识的人都一定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真是名将辈出,其人才之盛实非其他各国所能及。尽管德国终于还是失败了,但从纯军事的观点上来看,那的确有一点输得冤枉,大有“非战之罪”的感想。无论如何,德国军人在战场上的表现,至少是可以名垂青史,永为后世的楷模。
出版说明
目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三大名将回忆录重印前记
德国三大名将再版前记
译者赘言
序言(1)
序言(2)
第一章 背景与青年时代
我们新婚后的快乐生活不久即为战火截断,自1914年8月2日起,在以后4年中,我一共只回家度过一次短短的假期。1914年8月23日,上帝赐给我们第一个儿子海因茨·顾恩特尔(Heinz Gunter),1918年9月17日,我们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库尔特(Kurt)。
背景与青年时代
第二章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
我在两次大战之间的那段日子里,主要的活动都与德国装甲兵的建立具有密切的关系。虽然我原是轻步兵出身,而且也未受过任何的技术训练,但是命中却注定了我一定要和“摩托化”的问题发生密切的关系。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1)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2)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3)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4)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5)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6)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7)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8)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9)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10)
德国装甲兵的建立(11)
第三章 希特勒一帆风顺
如我上文所记载的,我在林茨曾经遇见希特勒,他似乎一点都没有光火的模样。我见过他许多次,这一次也许是他最为感动的一次。当他在阳台上向那些情绪热烈的群众讲演的时候,我就站在他的旁边,可以对他观察得很清楚,他的眼泪流在他的双颊上面,看起来并不是在“演戏”。
1938年,勃洛姆堡—弗里奇危机
德国吞并奥地利(1)
德国吞并奥地利(2)
德国吞并奥地利(3)
德国吞并奥地利(4)
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
情势再度转劣(1)
情势再度转劣(2)
第四章 战祸的开始
第二步兵师的报告上说:他们向波兰方面装有铁丝网的防线攻击,未获成功。现在三个步兵团都已经列在第一线,所以师部已经没有预备队。我就命令趁夜色将左翼一团撤回转向右翼,这样第二天就可以跟在第三装甲师的后面,向图霍拉方面实行迂回。
战争的酝酿
波兰战役(1)
波兰战役(2)
波兰战役(3)
波兰战役(4)
波兰战役(5)
波兰战役(6)
波兰战后(1)
波兰战后(2)
第五章 西线战场上的战役
可能是由于对意大利人不信任,所以希特勒才不想在那个时候发动对非洲的战争。不过更可能的是,希特勒的思想无法超出欧洲的范围以外,他根本不了解地中海对于英国的重要性。
战争的准备(1)
战争的准备(2)
战争的准备(3)
从突破到海峡(1)
从突破到海峡(2)
从突破到海峡(3)
从突破到海峡(4)
从突破到海峡(5)
海峡港口的占领
希特勒突然叫停(1)
希特勒突然叫停(2)
向瑞士边境突破(1)
向瑞士边境突破(2)
向瑞士边境突破(3)
向瑞士边境突破(4)
向瑞士边境突破(5)
休战(1)
休战(2)
第六章 1941年苏联的战役
意大利的擅自行动,和在巴尔干所引起的错误,结果使强大的德军开入非洲和保加利亚,最后更进入希腊和塞尔维亚。从而使我们在具有决定性的战场上因而减少了不少的实力。
战争的背景(1)
战争的背景(2)
战争的背景(3)
战争的准备(1)
战争的准备(2)
战争的准备(3)
序战(1)
序战(2)
序战(3)
序战(4)
序战(5)
渡过第聂伯河(1)
渡过第聂伯河(2)
渡过第聂伯河(3)
斯摩棱斯克—艾尔雅—罗斯拉夫尔(1)
斯摩棱斯克—艾尔雅—罗斯拉夫尔(2)
斯摩棱斯克—艾尔雅—罗斯拉夫尔(3)
斯摩棱斯克—艾尔雅—罗斯拉夫尔(4)
斯摩棱斯克—艾尔雅—罗斯拉夫尔(5)
斯摩棱斯克—艾尔雅—罗斯拉夫尔(6)
是莫斯科还是基辅呢?(1)
是莫斯科还是基辅呢?(2)
是莫斯科还是基辅呢?(3)
是莫斯科还是基辅呢?(4)
基辅之战(1)
基辅之战(2)
基辅之战(3)
基辅之战(4)
基辅之战(5)
基辅之战(6)
基辅之战(7)
基辅之战(8)
奥廖尔与布良斯克之战(1)
奥廖尔与布良斯克之战(2)
奥廖尔与布良斯克之战(3)
奥廖尔与布良斯克之战(4)
奥廖尔与布良斯克之战(5)
奥廖尔与布良斯克之战(6)
向图拉和莫斯科进攻(1)
向图拉和莫斯科进攻(2)
向图拉和莫斯科进攻(3)
向图拉和莫斯科进攻(4)
向图拉和莫斯科进攻(5)
向图拉和莫斯科进攻(6)
向图拉和莫斯科进攻(7)
向图拉和莫斯科进攻(8)
我第一次被免职(1)
我第一次被免职(2)
我第一次被免职(3)
第七章 投闲置散
陆军中高级将领的人事异动,还不仅限于我和龙德施泰元帅的去职。还有许多功高望重的宿将,也都纷纷地被免职了,有的简直毫无理由,有的也只有一点很勉强的借口。这些人中间有盖尔、弗斯特(Forster)、霍普纳尔几位将军。至于李布元帅和库柏纳尔(Kubler)将军却是自动辞职的。
投闲置散(1)
投闲置散(2)
第八章 装甲兵的发展
在3月间,克虏伯(Krupp)公司和波尔舍教授(Prof.Porsche)奉命开始设计一种重达100吨的重型战车。这个工作是在加速进行之中,所以在1943年的春天已经可以制造出来它的模型。为了加速战车的发展,所以就需要更多的设计专家,结果使平日汽车工业的设计工作都停顿了。1942年3月19日,史贝尔报告希特勒说,到了1942年10月,就可以有60辆的波尔舍虎型战车和25辆亨舍尔(Henschel)虎型战车,而到了1943年3月间,还可以再生产135辆,使那个时候的总数达到220辆——假定它们都是可以应用的。
装甲兵的发展(1)
装甲兵的发展(2)
装甲兵的发展(3)
第九章 装甲兵总监
自5月12日突尼斯(Tunis)沦陷之后,我们就已经丧失了整个的非洲战场。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25日墨索里尼已被推翻和囚禁,巴多格里奥元帅已经奉命出组新的政府。所以意大利的退出战争,是已经可以指日而待了。
接受任命与第一次行动(1)
接受任命与第一次行动(2)
接受任命与第一次行动(3)
接受任命与第一次行动(4)
接受任命与第一次行动(5)
哥尔德内博士的来访
卫城作战计划(1)
卫城作战计划(2)
卫城作战计划(3)
卫城作战计划(4)
1943年下半年的不如意事(1)
1943年下半年的不如意事(2)
1943年下半年的不如意事(3)
1943年下半年的不如意事(4)
1943年下半年的不如意事(5)
决定性的一年(1)
决定性的一年(2)
决定性的一年(3)
第十章 “7月20日事变”及其后果
即令希特勒已经被刺,而阴谋者也达到了夺取政权的目的,但是他们却还是需要有一批相当实力的军队,来巩固他们的政权,可是他们手里可供调遣的兵力连一连兵也没有。所以,当施陶芬贝格飞回柏林,带来了行刺成功的假消息之后,他们还是控制不了柏林城。那些根据演习计划集中的部队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们当然会拒绝合作。譬如说,我的装甲部队虽然已经奉命暂留柏林不调往东普鲁士,但是对于阴谋者却并无什么作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敢将他们的计划明白地告诉这些官兵。
“7月20日事变”及其后果(1)
“7月20日事变”及其后果(2)
“7月20日事变”及其后果(3)
“7月20日事变”及其后果(4)
“7月20日事变”及其后果(5)
第十一章 参谋总长
我们最强大的兵力似乎要算是南乌克兰集团军,它所包括的有第七、第八两个军团,以及一部分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部队。它的前线正面从黑海海岸上的第聂伯河口起,沿着该河到达克齐尼夫(Kichinev)以南、雅西(Jassy)以北和弗尔蒂切尼(Falticeni)以南,越过普鲁斯河和锡雷特河,最后向西南面延伸,以到达锡雷特地区为止。在3、4月间的春季会战中,这个集团军曾在雅西以北,击败了敌人的攻击,最后还能够把一部分的师团抽出前线,充作预备队。目前该集团军的总司令是夏纳尔将军,他是一个特别能获得希特勒信任的将领。
东线的作战(1)
东线的作战(2)
东线的作战(3)
东线的作战(4)
东线的作战(5)
东线的作战(6)
东线的作战(7)
东线的作战(8)
东线的作战(9)
东线的作战(10)
阿登攻势
东线的防御准备(1)
东线的防御准备(2)
东线的防御准备(3)
苏军的攻势(1)
苏军的攻势(2)
苏军的攻势(3)
苏军的攻势(4)
苏军的攻势(5)
苏军的攻势(6)
苏军的攻势(7)
苏军的攻势(8)
苏军的攻势(9)
苏军的攻势(10)
苏军的攻势(11)
苏军的攻势(12)
苏军的攻势(13)
第十二章 最后的崩溃
5月1日,我带着我的妻子,同往地塔门兹尔(Dietramszell),在那里我把她留住在希莱赫尔夫人(Frau von Schilcher)的家里,然后我一个人就到了蒂罗尔,这时装甲兵总监部的本部人员,正迁移到那里。以后我就在那里坐候战争的结束。在5月10日无条件投降宣布了之后,我就和这个总监部的人员,一齐投到美军监护之下。
最后的崩溃(1)
最后的崩溃(2)
最后的崩溃(3)
第十三章 第三帝国的领袖人物
于是希特勒就决定选择独裁政治。而他在独裁之下,却也获得了一些卓越的成就:失业现象消灭了,工人的士气提高了,民族意识又复活了,而国内也不再有党争。这都是平心之论,绝无过火之处。
我们的领袖们
希特勒(1)
希特勒(2)
希特勒(3)
希特勒(4)
希特勒(5)new
纳粹党魁(1)new
纳粹党魁(2)new
纳粹党魁(3)new
第十四章 德国的参谋本部
德国的参谋本部(1)
德国的参谋本部(2)
德国的参谋本部(3)
德国的参谋本部(4)
德国的参谋本部(5)
附录:古德里安生平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