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邱庄
概述

大邱庄镇位于天津市静海县东部,团泊新城南区,全镇总面积40.5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人[1],其中户籍人口1.5万人,外来人口3.5万人。
大邱庄属天津静海县,位于天津市西南30公里。1978年起,禹作敏带领村民缔造了一段中国农村改革的“神话”。1993年,禹作敏被判20年有期徒刑走下神坛。1993年至2008年,大邱庄撤村建镇。在30年的改革进程中,大邱庄如同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集体经济,民营化的企业改革等无数的故事在这里流传。大邱庄是一个解析政治和经济纠葛的典型案例,扮演着一个国家发展缩影的角色。

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气候特征: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春季:冷空气势力明显衰退,气温回升较快,且冷暖多变,降水量较冬季偏多,较夏季偏少,空气干燥,风速大,蒸发强,因而形成了“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夏季:是全年温度最高季节,气候闷热。受太平洋暖湿气团影响,盛行东南风,潮湿多雨,雨量高度集中,常有洪涝、冰雹和短时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秋季,暖空气势力减弱,气温明显下降,日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盛行西北风,有着“一场天气一场寒”的气候特征。常出现冰雹、大风降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冬季,盛行偏北大风,空气干燥寒冷,晴朗少雪。大雾天气常给交通带来不便。
地貌属于天津中南部海积冲积平原区。原为古代滨海地区,曾发生过多次海侵与海退过程,地表以下埋藏有海相地层。地势低平,绝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不超过5米,坡降小于1/6000。洼地、平地是这里主要的地貌类型,境内的地表沉积物以粘土、亚粘土为主,河床及古河道穿过地区有粉细砂。由于地势坦荡低平,地表水与地下水排泄不畅,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大多在1.5米左右。地下水矿化度高达10克/升以上,土壤有明显的盐渍化现象,有些低洼地区还有沼泽化现象。当地人民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建水利工程,改土治碱,土质有明显改观。
村情大邱庄曾经是高调的。集体经济的大锅饭制度和快速工业化的市场经济,这个北方的小村庄变成改革中的先进体,从1987年开始。

大邱庄,距天津市区30公里,笼罩在淡蓝色的空气中。大型运输车经过的路面石沙飞扬,镇子的周边高耸着烟囱——向人们展示高度工业化的成果。这个曾经振兴于钢铁的村庄,现在是外来人口的创业“天堂”,它更像是一个人到中年成功男人——热情、成熟、若有所思。
大邱庄的工业化之路是广场上的老人、工厂里的师傅、香港街上老板——这是由本地人、外地人、过客组成的大邱庄,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目的,并最终被时代打上鲜明的烙印——清醒、勇敢、拼搏。
改革开放30年后,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大邱庄开始寻找到自己的最新定位。这个乡镇是天津这座城市的一个侧面:它努力、开放并包容,永远在寻找更高的腾飞。
1992年以前,大邱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村”、“华夏第一村”。当时大邱庄有四大集团:津美集团、万全集团、津海集团、尧舜集团。大邱庄的发展和当年的风云人物禹作敏密切相关。
1974年,禹作敏担任大邱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重任。由于禹作敏决策正确,1981年后,大邱庄的工业企业飞速发展。
1982年,建起印刷厂和电器厂。
1983年,建立大邱庄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并把建分厂的权力下放到各厂。此后,以冷轧带钢厂、高频制管厂、印刷厂、电器厂为中心,每个工厂都以滚雪球的方式建起若干个分厂。
1987年,将4个总厂改为四大公司;

1992年,又将四个工业公司改为尧舜、万全、津美、津海四大集团公司。
1992年,投资10亿元,在村西北方建大邱庄百亿元工业区,每年生产能力达100亿元。是年底,大邱庄共有工业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12342人,固定资产总值150137万元;利润47344万元,比1981年增长300倍;工业总产值402761万元,比1981年增长835倍。
1979-1982年,禹作敏连年被评为乡、县级优秀党员。
1983年,禹作敏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党员。
1985年-1987年,禹作敏连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党员。1987年9月,被评为全国当代最佳农民企业家,并获全国改革人才金杯奖。
1988年,禹作敏任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
1989年,禹作敏获全国农业改革10年创新奖,并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1年,禹作敏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优秀企业家。
1992年底,禹作敏被《半月谈》杂志评为92’中国十大新闻人物。
1993年8月23日和24日,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禹作敏和7名同案犯所犯罪行为进行公开审理,并于27日作出一审判决:根据禹作敏所犯罪行的事实和情节,以窝藏罪处有期徒刑六年,妨碍公务罪处有期徒刑三年,行贿罪处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非法拘禁罪处有期徒刑三年,非法管制罪处有期徒刑三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
后禹作敏因患有神经衰弱和心脏病被送到天津市区内的天河医院实行保外就医。1999年10月3日,禹作敏在天河医院去世,终年69岁。
1993年11月18日撤村建镇,当时划分尧舜、万全、津美、津海四个街,2003年9月,大屯、满井子、王虎庄三个村划归大邱庄,2006年1月,庞庄子划归大邱庄。目前全镇共8个村街,总面积达40.5平方公里,总人口7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1.7万人,外来人口5.8万人。
大邱庄镇经济从改革开放创办工业以来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7年-1993年,大邱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家企业繁衍裂变,形成拥有50家企业的四大集团公司。第二阶段:从1994年到2001年,由于受金融风暴的影响,银行和融资单位大量抽回所投资金,再加上体制弊端的影响,导致企业大量关停,生产严重萎缩。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实施了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先后对住房制度、交通工具、物业管理制度和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工业立镇、引资兴镇、民营强镇,通过强强联合、资源整合等措施,全镇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作为钢铁加工重镇,大邱庄环境治理的任务很重,从2005年起,镇党委镇政府累计投资1.5亿元进行了污染点源和面源治理。其中投资的66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

目前大邱庄镇平均人口受教育程度都达到9年义务教育,大专以上的从业人员达到[2]60%。 2007年,大邱庄实现销售收入318亿元,税收3亿元,新增投资额36亿元。
工业是大邱庄镇的主体产业,工业占全镇经济总量的90%,以黑色金属轧延加工业为主。目前全镇有460多家工贸企业,其中钢铁行业的规模企业125家,年生产加工能力1000多万吨。生产的螺旋焊管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电梯导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热轧薄板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焊管占全国的16%。天津市“十一五”规划把大邱庄镇确定为钢铁加工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