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

简介国名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The Oriental Republic of Uruguay)
[3]首都
蒙得维的亚(Montevideo)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宽度相等的五道白色宽条和四道蓝色宽条相间相连构成,旗面左上角为白色正方形,内有一轮“五月的太阳”。乌拉圭历史上曾同阿根廷组成一个国家,所以两国国旗都有蓝、白色和“五月的太阳”;九道宽条代表当时组成共和国的九个政治区域;太阳放射八道直线和八道波状光芒,它象征国家的独立。
国徽

呈椭圆形。椭圆面上有四组图案;左上角为一副天平,象征正义;右上角为多岩石的要塞,象征首都蒙得维的亚;左下角为奔驰的骏马,象征自由;右下角为一头牛,象征财富和畜牧业。椭圆形两侧以橄榄枝和月桂枝装饰,象征和平与胜利;上端是“五月的太阳”。
国家元首
总统塔瓦雷·拉蒙·巴斯克斯·罗萨斯(Tabaré Ramón VÁZQUEZ Rosas),2005年3月1日就职,任期5年。
坐标
南纬33°,西经56°。

国界
濒临南大西洋,与阿根廷和巴西接壤。
最大的城市

蒙得维的亚、萨尔托。
官方语言
西班牙语
货币
乌拉圭比索
独立日
8月25日(1825年)
国庆日
8月25日
国际域名缩写
uy
国际电话区号
+598
政体
宪政共和制
法律体系
基于西班牙民法体系;接受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
宪法
1830年7月18日颁布第一部宪法,后多次修改。1951年的宪法废除了总统制,建立国务会议制(最高行动权力机构)。1966年修宪,恢复总统制。1973年军人政变后停止实施宪法。1985年民选政府上台后即予恢复。宪法规定实行民主共和制,设总统和副总统各一名。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和各省省长均由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总统可隔届再次竞选。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副总统为当然参议员,兼任国会主席和参议长。
新闻出版
2000年共有报刊374种,其中日报31种。主要报纸有:《国家报》,1918年创刊;《晨报》1917年创刊;以及《共和国报》、《观察家报》和《最新消息报》等。全国有各类电台284家,电视台60家,有线电视台120家。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9个省(departamento)
[2]省 名
C2004.7.1
C1996.5.22
面积(km)
首 府
CC2004
阿蒂加斯 Artigas
78,019
75,059
11,928
阿蒂加斯 Artigas
卡内洛内斯 Canelones
485,240
443,053
4,536
卡内洛内斯 Canelones
塞罗拉尔戈 Cerro Largo
86,564
82,510
13,648
梅洛 Melo
科洛尼亚 Colonia
119,266
120,241
6,106
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
Colonia del Sacramento
杜拉斯诺 Durazno
58,859
55,716
11,643
杜拉斯诺 Durazno
弗洛雷斯 Flores
25,104
25,030
5,144
特立尼达 Trinidad
佛罗里达 Florida
68,181
66,503
10,417
佛罗里达 Florida
拉瓦耶哈 Lavalleja
60,925
61,085
10,016
米纳斯 Minas
马尔多纳多 Maldonado
140,192
127,502
4,793
马尔多纳多 Maldonado
蒙得维的亚 Montevideo
1,325,968
1344,839
530
蒙得维的亚 Montevideo
1,269,552
派桑杜 Paysandú
113,244
111,509
13,922
派桑杜 Paysandú
73,272
内格罗河 Río Negro
53,989
51,713
9,282
弗赖本托斯 Fray Bentos
里韦拉 Rivera
104,921
98,472
9,370
里韦拉 Rivera
罗恰 Rocha
69,937
70,292
10,551
罗恰 Rocha
萨尔托 Salto
69,937
117,597
14,163
萨尔托 Salto
99,072
圣何塞 San José
103,104
96,664
4,992
圣何塞-德马约
San José de Mayo
索里亚诺 Soriano
84,563
81,557
9,008
梅塞德斯 Mercedes
塔夸伦博 Tacuarembó
90,489
84,919
15,438
塔夸伦博 Tacuarembó
三十三人Treinta y Tres
49,318
49,502
9,529
三十三人 Treinta y Tres
乌拉圭 Uruguay
3,163,763
175,016
蒙得维的亚 Montevideo
地理全境面积176215平方公里。位于南美洲东南部,拉普拉塔河东岸,北同巴西接壤,西与阿根廷交界,东南濒临大西洋。海岸线长约600公里。境内地势大部分平坦,南部是起伏的平原;北部和东部有少数低山分布;西南部土地肥沃;东南部多斜坡草地。大库奇利亚山脉由南向东北延伸至巴西边境,海拔450—600米。乌拉圭河为乌与阿根廷的界河。内格罗河发源于巴西高原,流经国境中部,注入乌拉圭河,全长800多公里。位于内格罗河上的内罗格水库,是南美最大的人工湖之一(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属温带气候,乌拉圭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誉为“南美瑞士”;又因其形似宝石而又盛产紫晶石,被誉为“钻石之国”。
人口人口总数:3,477,778(2008年7月统计)
出生率:14.17‰(2008年统计)

死亡率:9.12‰(2008年统计)
民族:白人(88%)、混血人种(8%)、黑人(4%),另有人数极少的美洲印第安人。
主要宗教:罗马天主教(66%)(全国近一半人口定期去教堂做礼拜)、新教(2%)、犹太教(1%)、其他宗教(31%)。
语言:西班牙语、巴西边境使用的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的混合语。
教育普及度:98%(2003年统计)
历史早期的乌拉圭河东岸地区居住着查鲁亚印第安人。1516年初被西班牙探险队发现。1680年后一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争夺的对象。1726年,西班牙殖民者建立蒙得维的亚,乌拉圭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776年西班牙将该地区并入拉普拉塔总督辖区。1811年民族英雄何塞·阿蒂加斯领导人民进行独立战争,并于1815年

控制了全境。1816年葡萄牙再次入侵,并于1821年7月将乌并入巴西。1825年8月25日,胡安·安东尼奥·拉瓦列哈等一批爱国者收复了蒙得维的亚城,宣告乌拉圭独立,并将8月25日定为国庆日。20世纪上半叶,乌经济稳定、社会安宁。1973年发生军事政变。1828年8月27日巴西和阿根廷签订蒙得维的亚和约,承认乌拉圭独立。1984年7月,军政府决定还政于民。由于它位于乌拉圭河的东岸,故国名定为乌拉圭东岸共和国。
经济盛产大理石、紫水晶石、玛瑙、乳白石等。已探明有铁、锰等矿藏。林业和渔业资源丰富,盛产黄鱼、鱿鱼和鳕鱼。乌拉圭是一个传统农牧业国家。工业不发达,以农牧产品加工业为主。经济依赖出口,主要出口产品有肉类、羊毛、水产品、皮革和稻米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乌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推进传统产业的同时更注重非传统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受阿根廷、巴西经济复苏的影响,乌经济于2003年出现复苏并在2004年有所增长。旅游业较发达。境外游客主要来自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智利等周边国家。埃斯特角和首都蒙得维的亚是主要旅游地。
产业:食品加工、电机、运输设备、石油产品、纺织品、化学制品、饮料。
失业率:9.2%(2007年统计)
贫困人口比例:27.4%(2006年统计)
出口:油类、电力、肉类、大米、皮革制品、羊毛、鱼类、乳制品。
进口:天然气、电力、原油及石油产品、机械、化学制品、交通工具、纸、塑料。
外交奉行和平与开放、尊重别国主权、不干涉内政和不诉诸武力的外交政策。主张多元外交,外交关系不受政治制度的限制,在自决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保持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强调外交指导方针是维护国家利益,注重经济外交。
与中国关系
1988年2月3日,乌拉圭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3年中国同乌拉圭贸易总额为2.03亿美元。2005年5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乌拉圭进行友好访问。中国甘肃与乌拉圭佛罗里达建立省际友好关系。
环境森林覆盖率:8.6%(2005年统计)
二氧化碳(CO2)排放量:5,477.42232千公吨(2004年统计)
使用改良水资源的人口比例:100%(2006年)
使用改良卫生设施的人口比例:100%(2006年)
人类发展指数:0.852
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46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