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健

中科院院士、第四纪地质学家周卫健,女,1953年3月生于贵州贵阳。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92年1月加入九三学社。在职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四纪地质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53年3月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籍贯河南南乐。197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1995年在西北大学地质系获博士学位,获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任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Radiocarbon》编委。
主要从事宇宙成因核素(14C,10Be等)在地球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她等检出东亚季风新仙女木(YD)事件的地质证据并指出东亚YD事件百年尺度季风变率特征和全球寒冷性质;较早指出高低纬气候和海陆气相互作用以及古ENSO对YD季风降水突变事件的贡献;提出氧同位素阶段3南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梯度对东亚季风的重要影响;根据中国黄土10Be记录重建了晚更新世高分辨率地磁场强度和季风降水变化历史,拓展了黄土10Be记录示踪环境变化的研究方向。率先建立液闪14C小样品以及加速器微量样品装置,形成了大样品-小样品-微量样品的14C制样序列,建立了不同类型样品前处理方法。她提出并主持建成了多核素分析的“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五项省部级一等奖和发明专利1项。
1968年12月至1972年3月贵州省罗甸县知青;1972年3月至1973年9月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教师;1973年9月至1976年7月在贵州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1976年7月至1978年11月贵州省赤水天然气化肥厂职工;1978年11月至1985年4月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85年4月至1999年9月任中科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间:1987年7月至1988年8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理系学习硕士必修课;1992年9月至1995年12月在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5月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1999年9月至2000年10月任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任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其间:2002年11月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2004年10月至2006年7月任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任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副主委;2007年7月以后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主委,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2008年1月当选陕西省政协十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