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又称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美国、日本、朝鲜等国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东北、华北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一般减产10%-20%。重者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

症 状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病株根系不发达,并行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

病 原

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大豆胞囊 (Heterodera glycines)

病害循环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排灌水和未经充分腐熟的肥料。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决定于土壤条件.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和作物种类等.通气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咸性土壤更适于线虫的生活.(PH<5线虫几乎不能繁殖.PH高的土壤中的胞囊数量远高于PH低的土壤.)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作物种类对土壤中线虫的增减有明显影响.土温影响线虫发育速度.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首先注意防止把虫源传到无病区。在病区应采取以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抗、耐病品种,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种植抗、耐病品种 目前我国栽培品种尚无经济性状好的高抗品种,但品种间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2.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消灭虫源 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最重要的措施。

3.药剂防治 目前可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杀线虫剂有3类;种衣剂(含呋喃丹)、熏蒸剂(25%DD混剂)和非熏蒸剂(涕灭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