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迈先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朱迈先(1918—1951),朱自清先生的长子,小名九儿,阿九。他就是朱自清在《儿女》散文中提到的,让朱自清先生年纪轻轻就背上“蜗牛壳”的头生子。阿九自幼喜欢读《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朱迈先1918年9月出生在扬州,那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朱自清,还不到20岁。

朱自清北京大学毕业后,辗转于江、浙一带的几所中学教书,因此,童年时代的朱迈先大部分时间都在扬州祖父母身边度过。1925年,父亲朱自清北上,只身去清华任教,随后母亲武仲谦带着最小的两个弟妹去了北京,他们兄妹四人仍留在祖父母身边。不久母亲去世,父亲于1932年新娶了后母,第二年,父亲和继母陈竹隐才将他接到北平去念书。这时他已14岁了。父亲将朱迈先送进北平城里的崇德中学(现北京31中)念书,他很快成了班上的高才生,日后成为电影界名人的孙道临那时与他是同班同学。

在崇德中学读书期间,朱迈先是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在校期间,他还负责编辑学生自治会的刊物《崇德学生》。除此之外,朱迈先还经常向一些文学刊物投稿。那时,在国内的一本由茅盾主编的颇有影响的报告文学集中,就收录了朱迈先以“幸不留”的笔名撰写的《北平一日》的文章。朱迈先的所作所为还在同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著名剧作家黄宗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人的影响很大。早些年,杨振宁先生回国探亲时,曾向我国驻英大使陈肇源询问过朱迈先的下落。

朱迈先还是当时北平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那时的他已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与北平的许大学生一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积极投入到“一二·九”学生运动之中。1936年,还在读高中的朱迈先就已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卢沟桥事变”后,朱迈先受党组织的委派,回到了老家扬州中学读书。在这里,朱迈先一面读书,一面从事救亡活动,并受命担任中共扬州特委支部书记,还和中共地下党员江上青(江泽民总书记之父)等人在扬州组织了“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宣传抗日,慰劳抗日战士。

1939年,朱迈先组织的宣传团接受“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领导。朱迈先来到武汉后,曾向董必武提出要去延安学习的要求,董必武根据他的能力,劝他不去延安,直接进入广西的11集团军从事政治工作。朱迈先在组织的安排下,担任该军131师一个团的上尉指导员。1942年,131师调守南宁,曾参加过桂柳会战。次年,朱迈先被派往19师工作,在师长蒋雄手下任中校政工队长。

抗战期间,朱迈先一直在国民党部队里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和统战工作。由于他文化水平高,加之党的教育和家庭的影响,他没有养成国民党军队中那些军官的官僚作风,又能平等待人。那时的他,已是一位很受部队战士欢迎的军官。抗战胜利后,蒋雄的191师开往海南岛的三亚,朱迈先也来到海南。到海南后,由于长期的劳累,朱迈先因病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认识了护士傅丽卿,后结为夫妻。

1949年6月,蒋雄从部队转到桂林任专员后,又举荐朱迈先任自己的秘书。同年12月,桂林解放前夕,由于朱迈先等人的积极工作,蒋雄手下的70000余名军政人员起义。其后,朱迈先进入广西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学习结业后,朱迈先被安排到桂林松坡中学任教,该校的董事长就是蒋雄。在同年12月的“肃反”运动中,蒋雄和朱迈先被捕,一同被押到了湖南新宁县。1951年11月,新宁县法院以莫须有的“匪特”罪,判处朱迈先死刑,并立即执行。死时,朱迈先年仅33岁。一个民主斗士的儿子,就这样被自己的同胞的枪弹击倒了,从此含冤九泉之下。

朱迈先死时,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傅丽卿女士和3个年幼的孩子。

傅丽卿女士和朱迈先是1945年在三亚的海军医院认识的,那时她26岁,朱迈先29岁。朱迈先患了肺病,送进医院时,已经昏迷不醒。在医院一年多的时间里,正是由于护士小姐傅丽卿的精心照料,他才得以很快恢复健康。傅丽卿是满族人,1921年出生在广州。祖父是清政府的一位武官。父亲为人正直、善良。她曾在广东国民大学附中教书。

1946年10月,这对恋人终于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开始了甜蜜而艰难的生活。那时物价高得可怕,朱迈先每月90元的薪金,仅够买两斤黑市花生油。其他国民党军官则拼命贪污军饷,搜掠民财,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朱迈先面对身怀有孕需要营养的妻子,却连饭都几乎吃不饱。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丈夫,他内心深感惭愧,对妻子说:“丽卿,太委屈你了,你跟着我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没有买一件好看的衣服,连回家探亲的路费都没有。”

1950年年底,一群公安人员突然来到了朱迈先家,连推带拉地将朱迈先带走。临行前傅丽卿急得痛哭流涕。此时一个有良心的公安人员告诉她说:“不要哭,我们将他带去问问,问清楚了就回来。”

朱迈先被抓已经3个多月了,还没有回到家中。一天,傅丽卿到狱中去看他,朱迈先无奈地告诉妻子说:“我的问题,现在已搞得十分严重,有些事情也无法说清楚,看来凶多吉少。”朱迈先劝妻子改嫁,不要因为自己的事耽误了妻子的青春,并叮嘱妻子将三个孩子能带上就带上,实在有困难就送到北京母亲那里去抚养。傅丽卿看到狱中的丈夫,脚镣手铐加身,悲痛欲绝,并安慰丈夫说:“你是一个好人,政府会将你的问题弄清楚的,我等着你,三个孩子也需要你啊!”

朱迈先遭遇不幸后,妻子傅丽卿又因自己是“反革命分子”的家属失去了工作,从此,全家生活没有着落。为此,她写信向北京的婆婆陈竹隐求助。十来天之后,傅丽卿就收到了婆婆陈竹隐从清华大学寄来的30元钱,解了她的燃眉之急。此后的一段时间,婆婆几乎每月都要给他寄20或30元钱,每次来信,婆婆都要劝慰媳妇放宽心胸,养好孩子。

傅丽卿的生活虽然有婆婆接济,但仍然很困难,丈夫含冤去世之后的几个月,她的小女儿又夭折了。那时,作为一个“反属”的傅丽卿,要找到工作的确十分困难,到处碰壁。直到1953年,傅丽卿凭着自己过硬的业务终于到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当了一名护士。1956年,医院由桂林迁往南宁,后改名广西民族医院。由于她工作认真,干得很出色,年年被医院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并被提升为护士长。

“文化大革命”中,傅丽卿被扣上“特嫌分子”、“反革命家属”的帽子,被造反派剃了头发,还多次遭到毒打、抄家,游行示众。她身上至今还留下了不少伤痛。

在那时,傅丽卿女士的两个孩子朱寿康、朱寿嵩也下放到农村。因受牵连,两个孩子多次在招工升学及当兵时都没有机会。

1977年恢复高考后,朱寿康连续两年考出好成绩,但是由于政审通不过,而名落孙山。还是在第二年考试后,南宁地区第二次扩大招生,朱寿康才被录取到南宁第二师范。朱寿康后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在是南宁市三中的物理骨干教师。二子朱寿嵩,现在民族医院图书馆工作。

1982年8月,年近花甲的傅丽卿女士在和朱迈先结婚36年后带着两个儿子和儿媳第一次来到北京,跨进了朱家的大门,拜见了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支持过她,并无比思念的婆婆陈竹隐女士,从此和弟妹们得以团聚。这也是朱自清先生的后人第一次真正的大团圆。次日,她还带着孩子,在弟妹们的陪同下,来到北京西郊的公公朱自清墓前长跪不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