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注音】:shào xìng xì

【释义】:1.即越剧。旧称的笃班﹑小歌班或绍兴文戏。流行于浙江﹑上海及江苏﹑江西﹑安徽等地。 2.辛亥革命前后用为绍剧之俗称。参见"绍剧"。

【绍兴戏话外】

提起绍剧,您一定会想到演《三打白骨精》的六龄童和小六龄童,那是正宗的绍兴大班。可要提起越剧,江浙一带和上海等地也叫绍兴戏。为什么有两种绍兴戏呢?原来,越剧的老家是绍兴的嵊县,绍剧也是绍兴的地方戏,所以都可以叫绍兴戏。只不过绍剧是四百多年的老剧种,越剧还不足百年,绍剧源于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乱弹,曲调以二凡、三五七和阳路为主,剧目以《龙虎斗》、《千秋鉴》等大戏和目连戏为主。而越剧是当地的“落地唱书”等乡间坐唱的小调发展而来,自然不敢称为绍剧,先是用伴奏的“的笃鼓”起名“的笃班”,进入上海后,为与绍剧相区别,又起名绍兴文戏,因绍兴一带乃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属地,所以,在1938年起正式命名为越剧。

越剧又称女子越剧,因为越剧的生、旦、净、丑各行当角色都由女演员扮演,尤其是越剧的女小生,风流倜傥、潇洒清秀,很适合江浙等地观众的口味。使本来创立越剧,并在上海等地风靡一时的男演员反而被挤出了越剧舞台。女子越剧的发展很快,相继排出了《梁祝》、《碧玉簪》、《三看御妹》、《红楼梦》、《追鱼》、《何文秀》等一大批脍炙人口、久演不衰的看家戏。涌现了姚水娟、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范瑞娟、王文娟、陆锦花、吕瑞英、金采凤、徐玉兰、傅全香、戚雅仙等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留下了“宝玉哭灵”、“三盖衣”、“十八相送”、“何文秀算卦”等优美唱腔。近几年,浙江省小百花剧团演出的《五女拜寿》等,又推出了茅威涛等后起之秀。尽管这个剧种不足百年,却以其特有的轻柔、华丽、文雅、清秀的艺术风格而成为遍及全国20几个省市的大剧种。

作为母体文化的绍兴戏与鲁迅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丰富多彩的绍兴戏对鲁迅的思想与艺术进行了最初的启蒙与滋养,不仅使鲁迅从中承传着越文化精神,而且使他接受了社会人生的教育,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底层悲苦的人生状况有了初步的认知和理解,还使鲁迅受到了戏剧教育,积累了戏剧知识,培养了戏剧审美的经验与情趣,奠定了鲁迅赏戏论剧,指导戏剧创作的基础,同时还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鲁迅对绍兴戏十分的钟爱和关心,既高度评价了它的艺术成就,形成了引领人们走进绍兴、了解绍兴戏、把握绍兴文化的强大内驱力与裹挟力,又对绍兴戏存在的不足给予了诚恳的批评,饱含着对保存和发掘这一家乡文化资源的真挚期待,而且鲁迅丰富而伟大的人生与文学作品为绍兴戏的创新和发展积聚了先天性与血缘性的营养与资源,为绍兴戏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