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中医疗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中医治疗癫痫的常用方法

中医认为癫痫的发生是由风、火、痰、瘀为患,导 致心、肝、脾、肾、脏气失调,肝肾阴虚、阴虚则阳亢、阳 亢则肝风内动、亢而热盛、热盛化火、火极生风、风火 相助为患,另脾虚失运、清气不升、浊气下降则痰涎内 结、痰迷心窍、心血不遂而瘀、瘀则经络不通、痰阻血 瘀上扰清窍,终致癫痫发作。根据发病机理,常采用定 痫熄风、平肝泻火、祛痰开窍、活血化瘀为治疗方法。

1、定痫熄风:中医认为癫痫发病,主要是“风、痰” 为患,风主动摇,故抽搐、痰迷心窍而神昏,癫痫的产 生是机体气血不和, 血不和则肝失养,容 易内动生风,气不和 则上逆化火、炼液成 痰,容易形成痰火相 搏、迷闭孔窍、痰可 化热、热盛化火、火极生风,因此定痫熄风成为治疗癫 痫的常法。

2、平肝泻火:癫痫属神志疾患,火热炽盛常是其 主要的诱发原因,大凡五志过极或房劳过度而郁火内 生,郁火忧思可生肝火,房劳伤肾,肾阴不足,因肾水 不济,心火过盛。火邪一方面炼熬津液,酿成热痰,另 一方面触动内伏痰浊,使痰随火升、郁滞之气不得泄 越,化火升腾、阻蔽心包,而使癫痫发作,故平肝熄风 也是治疗癫痫常用方法之一。

3、祛痰开窍:痫症之作主要由痰浊、痰聚所致,古 有“无瘸不作痰”之说,痫由痰起,故治病必先祛痰,痫 病之痰与一般痰邪有所不同,痫病之痰具有随风气而 聚散和胶固难化的特征,患者每有积痰于内,若遇惊 恐、饮食失节、劳累、高热等情况,“以致脏气不平、经络 失调,一触积痰、厥气风动、卒焉暴逆、莫能禁止。”痰 为津气所聚凝着既久、裹结日深,即成胶固不拔之势, 癫痫病人久发难愈,缠绵不止的病理基础,正是这股固 于心胸的“顽痰所致”,痰邪为病是癫痫的根本原因,故 痰邪作崇最为重要,因此祛痰开窍是治疗癫痫始终一 贯的法则。

4、活血化瘀:心 血不遂而瘀,瘀则经 络不通,经络不通是 引起癫痫发作的直 接原因,而血瘀又是 引起经络不通的主要原因之一。癫痫古有血瘀之说, 《婴童百问》有“血滞心窍、邪气在心、积惊成痫”的记 载,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全血微循 环,使脑部供氧、供血得到改善,并可改变血液流变性 质,从而利于癫痫的控制。脑为元神之府,若脑部受伤 或气郁血行不畅,致郁血内停、血流不畅,致神明遂失 而发痫症。另外,痰浊和血瘀可相互影响,痰浊停留, 可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则津液流受阻,而变为痰 浊,痰瘀互结可使癫痫反复发作。所以活血化瘀更是 治疗癫痫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大椎、腰奇、水沟、后溪。

配穴:百会、陶道、鸠尾、内关、神门、丰隆、筋缩、太冲。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情酌取配穴2~3穴,大椎穴以26号针,上斜30度角进针1.5寸左右,当病人有触电感,即退出几分留针。腰奇亦须深刺、重刺(针深1.0~1.2寸)。主穴留针15分钟,配穴一般不留针。大椎、腰奇去针后可加拔火罐。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显效:针刺后半年以上未发作或发作明显减少(减少75%以上),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2、有效:针刺后发作减少(减少25%以上),发作持续时间缩短;3、无效: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或一度好转,后又恢复至治疗前状态。

以上法治疗149例。总有效率65%~88.9%[6,7]。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间使、外关;2、神门、后溪。

配穴:分2组,与上对应。1、鸠尾、百会、章门、本神、大陵;2、鱼际、阳溪、三阴交、足三里、丰隆。

(二)治法

药液:0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溶液、维生素B1注射液(含量100毫克/2毫升),任取一种。

每次选一组穴(主穴均取,配穴取1~2穴)。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或出现感传后,推入药液。普鲁卡因每穴注入5毫升(间使、足三里须10毫升),维生素B1每穴0.3~0.5毫升。每日一组,交替轮用,10次1疗程。

(三)疗效评价

治疗145例,有效率为82.1%[8]。

头针

(一)取穴

主穴: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病灶相应区、癫痫区。

配穴:情感区、感觉区、胸腔区、枕上正中线。

病灶相应区位置:须依照脑电图表现,确定其病灶部位,在相应的头皮区域取穴,主额、顶、枕、颞等区。

情感区位置:在运动区前,距该区4.5厘米的平行线上。

癫痫区位置:风池向内1寸再向上1寸,在斜方肌尽头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只取一区,根据症状(如精神运动性癫痫加情感区,肢体感觉异常加感觉区等)或疗效情况酌配配穴1~2穴。以26号或28号毫针,进针达到所需深度(长度),快速大幅度捻转1分钟,频率200次/分钟以上,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以同法运针1次。亦可接通G6805电针仪,密波脉冲频率50~240次/分钟,输出量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时间15~120分钟。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228例,有效率在67.71~100%之间。其中98例曾作1~6年随访,结果显效65例(66.3%),有效23例(23.5%),总有效率89.8%[9~12,16]。

拔罐

(一)取穴

主穴:会阳、长强。

(二)治法

先将被褥分层叠成斜梯形,嘱患者伏卧其上,头胸部降低,臀部垫高,并使两股略分开,暴露 会阳及长强。先在该穴区进行严密消毒。术者一手之中指置患者督脉上,食指与无名指置于两侧之膀胱经,自大椎与大杼穴至长强与白环俞穴处,从上而下推按三遍。然后取三棱针对准会阳(双侧)、长强,迅速点刺,深约0.3厘米。立即用抽气罐吸拔。留罐3分钟后起罐。接着再重复上法推按、拔罐。如此反覆进行3~5遍。吸拔物为血液和淡黄色粘液,一般开始时其量较多,拔2~3次后逐渐减少,以粘液出尽为止。每周治疗二次,癫痫发作频繁者,可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若作巩固治疗,可每周一次,不计疗程。治疗前长期服用抗癫痫药者,可嘱其逐渐减量。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3例,治后半年以上未发作并停用抗癫痫药物者9例;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间隔时间延长,计12例;2例无效[15]。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分4组。1、合谷、后溪、内关、足三里;2、哑门、大椎、间使、曲池;3、鸠尾、腰奇、心俞;4、脊中、筋缩。

配穴:大椎、膻中、长强、中脘、丰隆。

(二)治法

可根据临床发作类型选取主穴,以躯体阵挛、强直为主取第1组,以感觉障碍为主取第2组,以内脏障碍为主取第3组。综合性的取第4组。配穴据症酌加,前3组用缝合针埋植法:皮肤常规消毒,局麻后,以1~3号铬制肠缝穿于三角缝合针上,用持针钳夹持从一侧植入穴位正中适当深度,由另一侧穿出,剪断两侧之肠线,略提一下皮肤,使线头进入皮内(注意切不可暴露在外,以免引起感染),盖上无菌敷料。第4组用止血钳埋植法:局麻下,在穴旁1.5~2厘米处,沿脊柱方向纵形切开0.3~0.5厘米,用小号止血钳向左右两侧分离皮下组织深达肌膜,以钳之弯侧直插穴位深部并按摩1~2分钟,至病人有麻、胀感,取3号羊肠线3厘米对折并埋入穴位深部,以敷料固定。配穴用18号脊髓穿刺针刺入穴位下肌膜层,待有麻胀后抽出针芯,将2厘米3号肠线推入穴位,盖上消毒敷料,并加以固定。每次选1个主穴,1~2个配穴,间隔20天至30天埋线1次。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共治1711例,结果显效890例,有效778例,无效43例,其总有效率为97.4%[13,14]。

芒针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腰阳关、神道透大椎、腰奇透腰阳关。

配穴:额三针、昼发加申脉,夜发加照海,体虚加是三里,关元,失眠加神门、三阳交;痰多加丰隆、膻中。

(二)治法

主穴及配穴之额三针一般均选,余穴据症而加。背穴用0.6~1.5尺芒针进行透刺。额三针取双侧眉冲沿膀胱经透刺2针,以此连线的等边三角形另一顶点处沿督脉经透刺,余穴按常规刺法。针刺得气后,背部穴位以中等频率捻转1分钟,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按证候用补法或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如每周发作>3次者,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70例,结果治愈19例,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9%[17]。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大椎、腰俞。

(二)治法

敷药制备:活斑蝥捣碎备用,白矾和麝香另研备用。

先在选好穴位消毒后,用消毒瓷片划破所选穴位皮肤,轻微出血,在出血处拔火罐,约1~2个小时。取下火罐,将斑蝥、白矾和麝香自下而上依次敷于出血处,最后用风湿膏固定,保留3天,每周贴药1次,每4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42例,治愈6例,显效9例,好转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1.4%[18]。

三元辨证疗法 一、从痰论治:中医认为"无痰不作痫",也就是说痰是致痫之源,故逐痰、豁痰是治疗癫痫很重要的方法。癫痫病人或是由于有形之痰闭阻肺络,出现喉间痰声漉漉、口吐痰涎,或者由于无形之痰蒙蔽。这些痰证有的是由于脾虚运化失职,水湿所化的湿痰,或是因热而成的热痰、燥痰所致。

 二、从瘀论治:中医学有"久病多瘀"之说,颅脑外伤,或小儿难产、颅内出血所造成的癫痫,多因气滞血瘀而阻滞经络,发为癫痫。

 三、从风论治:由于肝阳上亢或阴虚内动、风挟痰浊瘀血上扰神明而引起癫痫抽搐。临床上发病迅猛,变化迅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或出现全身强直抽搐,摇头动肩,口眼震颤,肢体肌肉抖动,或两眼上视或斜视,头晕目眩、脉弦劲有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