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春

全国工程勘察大师徐瑞春1936年11月生,黑龙江纳河人,1956年7月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质系,历任长江委清江地质大队大队长,三峡勘测研究院总工,长江委综合勘测局副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湖北省科技精英,2004年4月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大师。主持或参加了葛洲坝、隔河岩、高坝州、水布垭等枢纽工程的地质勘察与施工地质工作,研究并提出的剪切带的建层、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论点,为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罗家坳河间地块的岩溶不会发生岩溶管道渗漏,为隔河岩水利枢纽正常高水位提高到200m创造了条件。在坝址防渗方面,他的“变岩溶化岩体为裂隙性岩体”论点,使帷幕工程节约上千万元。他提出高坝洲枢纽坝址防渗可由“人工幕与天然幕”共同构成,工程量由原审定的12.7万m2减少到9万m2。著有《红层与大坝》等专著。作为主要负责人和参与者完成的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获全国工程勘察金质奖;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获全国第六届优秀工程勘察金质奖;清江高坝州水电站工程地质勘察获水利部优秀工程勘察金质奖;《清江流域岩溶发育及其对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瑞春同志系统完整地参加并主持了葛洲坝、隔河岩、高坝州、水布垭四大水电水利枢纽工程的地质勘察与建设期的施工地质工作。作为这四大工程的地质技术负责人,在工程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公认的地质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他在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中,对解决坝基剪切带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贡献是提出了剪切带的建层、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这一工作的完成,坝基基础处理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在寻求软弱夹层分布规律时,他提出:葛洲坝坝基红层属河流相,不同沉积微相有不同类型软弱夹层的岩性特点。沉积的原岩软弱夹层,是现今岩体中剪切带的物质基础,在后期的地质构造作用中无一幸免的全部遭受了构造破坏。他还提出:层间剪切破坏程度因原岩性和分布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据此,他总结出剪切带的两大类型:剪切作用充分、发育完善的剪切带和剪切作用不充分、发育不完善的剪切带。后经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剪切作用充分、发育完善的剪切带在地层剖面上具有‘等距性’的论点,这对于认识红层中剪切带的宏观分布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主要业绩他在隔河岩工程中,就解决罗家坳河间地块的岩溶渗漏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1969年因水库渗漏问题,国家审查时将隔河岩工程建设规模正常高水位定在160m,装机60万KW。事后,经过多年研究,徐瑞春提出:尽管罗家坳河间地块地下水位较低(高程只有140m),但由于在河间地块中央地段存在一个非岩溶化的地块,不会发生岩溶管道渗漏。在他的努力下,经多次国家审查与论证,将隔河岩水利枢纽正常高水位提高到200m,装机由原定的60万KW提高到120万KW。清江水资源得以比较充分利用,工程效益大大提高。隔河岩工程已建成并运行10年,证明上述判断是正确的;在坝址防渗方面,他提出了“变岩溶化岩体为裂隙性岩体”的论点等,使帷幕工程节约上千万元的投资,为隔河岩工程的建设再次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坝洲水利枢纽工程,是清江梯级开发最下面的一个梯级,坝基为寒武系上峰尖组地层,岩体中发育有大量的剪切带(泥化夹层),成为大坝深层抗滑稳定的控制条件。他亲自带领勘测人员查清了与大坝稳定有关的120条剪切带的空间分布与性状,为大坝的抗滑稳定设计提供了依据;坝区两岸是岩溶化程度较高的三游洞灰岩分布区,岩溶沿断裂十分发育。为此,需建设一个长达3km的坝址防渗帷幕,工程量很大。经对两岸帷幕地段的详细地质研究,他提出高坝洲枢纽坝址防渗可由‘人工幕与天然幕’共同构成,帷幕工程量由原审定的127万m2减少到9万m2,节省投资近千万元;在坝线选择上,由于正确的利用了第四系岩溶角砾岩作为坝基岩体,成功地解决了左岸厂房坝段深挖高边坡(顺向坡)的顺层滑动问题。在高坝洲工程勘察与建设中他又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他正在领导和主持水布垭这个世界上当今最高的面板堆石坝工程的勘察与施工地质。该工程正处于施工高峰期,他目前仍然常住工地,在水布垭工程中,他成功解决了复杂的环境地质问题,并在帷幕优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领导和主持了清江三个大型水库内170余个滑坡、危岩体勘测研究,为滑坡治理和移民安置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策划、组织、领导并参与清江流域基础地质研究的八大课题已基本完成。在流域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大量的工程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建坝经验,为此他的专著、论文颇丰,计有专著7部、论文30余篇。其代表作《红层与大坝》一书中,较系统地收集了国内外在红层上建坝的实例,全面分析了建坝中所出现的地质问题,归纳了在红层上建坝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用工程实例说明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他就喀斯特坝址区提出的“灰岩河间地块存在非岩溶化岩块”、“变岩溶化岩体为裂隙性岩体”等理论和论点,对在岩溶区建坝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帷幕工程方面,他总结提出了帷幕的四种类型,即天然幕人工修补型(葛洲坝二江工程的帷幕属此型)、全人工帷幕型(隔河岩工程帷幕属此型)、人工幕与天然幕相结合型(高坝洲工程帷幕属此型)和堵洞型(水布垭工程在坝体外的帷幕地段以堵塞洞穴为主)。他撰写的专著和论文,朴实、重实际、深入浅出,丰富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宝库。
获奖情况(一)重大工程国家勘察金质奖
1、1987年作为第一参加者完成的“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获全国工程勘察金质奖; 2、1999年作为第一参加者完成的“湖北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获全国第六届优秀工程勘察金质奖;
3、2003年作为第一参加者完成的“湖北清江高坝州水电站工程地质勘察”获水利部优秀工程勘察金质奖。
(二)国家及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1、1997年4月,《湖北清江流域岩溶发育及其对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1997年12月,《湖北清江流域岩溶发育及其对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1998年12月,《湖北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库岸滑坡稳定性内观监测》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