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机制
利率机制(interest rate mechanism/mechanism of interest rate)
目录
1 什么是利率机制
2 利率机制的作用
3 利率机制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4 利率机制效应分析
5 我国利率机制效应分析
什么是利率机制
利率机制是指竞争过程中利息率变动与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形式,主要是在资金和资本市场上发生作用的机制。是利率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互相制约关系及其推动利率运行的自动调节功能。
利率机制的作用
利率机制的主要作用是:
(1)调节整个社会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并使二者趋于平衡;
(2)体现资金成本,促进企业合理运用资金、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3)在利率与利润率的比较和对立运动过程中,使社会资源得以合理配置;
(4)利息与价格共同调节宏观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5)利率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
利率机制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利率机制主要包括利率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利率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指利率的形成及决定因素,利率的作用机制是指利率在一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对资金价格的调节作用,也即利率如何调节储蓄、消费和投资的流向和流量,达到以资金流引导实物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带动经济增长。
利率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因为影响利率形成机制的因素,正是利率作用机制中利率调控的因素,比如储蓄、投资等。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使利率机制有效发挥传导作用,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利率机制效应分析
利率机制发挥作用,是根据经济环境和利率体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的。
1.利率管制的效应分析
20世纪30年代以前,许多国家采取的是自由化利率体制,对利率并无管理,即使有也很不严格。有的国家仅通过自我约束或行业自律的形式来限制利率的高低。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直接导致了各国政府对本国金融业的严格管制,从3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管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利率管制。
其实,在很早以前,许多经济学家对利率管制的后果就作过分析。约翰·洛克在其《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中指出,用法律来降低利率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法定利率永远不能调节价格。亚当·斯密认为,禁止货币利息的法律,不但防止不了重利盘剥,反而会使它更甚。麦金农和肖认为利率管制是金融抑制的主要手段等。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利率管制体制也有其积极的作用,比如: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制定各种利率水平,保证资金供给,保持旺盛的投资需求,这对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作用显著。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均衡利率受管制的弊端却不断显现出来。以政府压低利率为例(利率管制主要表现为压低利率),在利率压制条件下,利率管制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表现为:低利率使人们偏向于更多的即期消费和更少的未来消费,从而使储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潜在的贷款人从事收益低的直接投资,而不是将钱存入银行再由银行贷出;那些能以低利率得到银行资金的借款人会选择资本密集型项目;具有低收入项目的企业家在潜在的借款者之列,使得整个社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偏低。也就是说,低利率会减少储蓄,也能导致投资的增加,但会使投资效率偏低,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2.利率市场化的效应分析
利率对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上。
第一,利率变化对储蓄的作用。由于个人储蓄通常构成社会总储蓄的主要部分,所以以个人储蓄为代表说明。利率对储蓄的作用表现为正反两方面:利率提高,储蓄总额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利率下降,储蓄总额可以减少,也可以增加。一般将储蓄随利率提高而增加的现象叫做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将储蓄随利率提高而降低的现象叫做储蓄的收入效应。一般来说,一个社会中总体的储蓄利率弹性究竟有多大,最终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相互抵消的结果。金融压抑解除后,使资金的使用价值得以回归,产生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这将引起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加,即实际利率上升,居民减少即期消费而增加预期消费;收入的持有形式发生变化,资金从股市、汇市、房市上流人银行;较高的利率也有利于吸引资金内流。这些都有利于银行存款的增加。
第二,利率变化对投资的作用。它是通过厂商对资本边际效益与市场利率的比较形成的。如果资本的边际效益大于市场利率,可以诱使厂商增加投资,反之则减少投资。
我国利率机制效应分析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严格的管制利率体制,利率管理体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完备,使储蓄、消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对利率的弹性不大,直接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
目前我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它的传导一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
首先,我国对利率目标的确定和调整具有相当程度的短期性,只重视利率调节利益分配、减轻企业负担等财政化作用,忽视了利率对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市场传导作用(如储蓄——投资——消费的转化)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中央银行制定各项法定利率,各金融机构只有遵照执行,而其自行确定利率标准的自主权很小,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很难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及其政策效应。
利率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从1996年5月11日起的几次降息中可以看出。1996~1997年的三次降息中,中央银行一再强调降息是为了引导资金合理流向,防止GDP增长水平进一步下滑,不代表央行放松银根,但三次降息的结果并不明显,物价水平继续走低, GDP再度下滑。
1998年以后的几次降息政策都是针对物价持续下跌,实际利率持续升高而出台的,直到2000年才有所回升,但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见,我国利率与储蓄、消费、投资的相关程度弱,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导致了利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