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木洞镇位于巴南区北部,东靠双河口、丰盛镇,南连东泉、二圣镇,西与南岸的广阳、迎龙镇毗邻,北临长江。木洞镇驻地木洞,距区政府所在地68公里,居重庆下游水路35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木洞镇历史悠久,作为重要的水码头,是南来北往商贾、名士的必经之道,自古以来,直接以木洞为题的诗词歌赋就屡见不鲜。明代,木洞设有水驿,并置有木洞里。清初驿废,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改编,木洞属仁里九甲。清雍正九年(1713年),在此设巡检一员,清末设木洞镇。1911年至1928年,先后名木洞场、木洞里。1929年6月又置木洞镇。1946年为纪念杨沧白先生,易名沧白镇。解放后改称木洞镇。1952年11月划木洞镇、栋青乡部分辖区建水口乡,12月划木洞镇部分辖区建长坪、豚溪、仰山乡。1954年4月仰山乡并入。1956年1月水口、长坪、豚溪乡并建木洞乡,11月恢复水口乡。1958年9月木洞镇、木洞乡、水口乡并建木洞公社。1959年恢复木洞镇,撤木洞公社分设木洞、水口、长坪管理区。1960年12月管理区改称公社。1966年“文革”初,木洞镇改名上游镇,次年恢复原名。1982年公社改为乡。1993年12月撤木洞、长坪乡并入木洞镇。2001年7月,青山镇并入木洞镇。

全镇面积104.3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辖区内有上观、墙院、高石、海眼、岩碥、杨家洞、胜利、保安、庙垭、下观、豚溪口、苏家浩、箭桥、中坝、土地脑、松子、渊河、高丰、水口寺、土桥、郭家坪、钱家湾、雁坝、汪家坪、栋青、院墙、景星、翠竹等28个行政村和木洞一社区、木洞二社区、木洞三社区3个社区居委会及219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总数为45 040人,其中城镇人口7365人,有耕地面积53 200亩,实现农业总产值8621万元(其中多经产值7069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2 912万元,粮食总产量28 719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146元。

木洞人杰地灵,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先驱杨沧白、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等均出生成长在这里。

明清以来,木洞镇就是四川省商贾云集的名镇之一,是连接川黔、商品出川入川的重要集散地。“木洞蜜枣”、“木洞榨菜”因传统加工独到,口感极佳,是该镇历史悠久的名特产品。

木洞镇依山傍水,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可供旅游项目开发。紧靠城镇东南的尖顶坡、山王顶,可鸟瞰城镇全貌,现已由外商投资兴建阿里山育乐城;位居城镇西部的青年湖,水域面积300多亩,湖中水岛四季常青,白鹤成群栖息;相距城镇1.50公里的中坝岛,位于长江之中,是自然形成的江心岛,地势平坦,面积近千亩,是开发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辖区内的苏家浩桃花岛是武汉至重庆长江沿线的第一大岛,面积达2000余亩,经多年开发建设,阳春二月桃花盛开,游人如织,已成为木洞旅游的一大景点,现已纳入全区旅游业统一管理。

随着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库区水位升高,木洞镇中坝、苏家浩、桃花岛的开发潜质更趋显明,木洞古镇的旅游、观光价值将日益提升。经重庆市政府批准,木洞镇已被确定为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区并列入市级试点镇。木洞镇的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其布局合理,建筑特色突出,现已形成商贸大街6条,街道宽24米,绿化转盘街心花园2个,农贸市场1个。城区内公共设施齐备,电话普及,水电供应量充足,街道整洁,环境优美,昔日古镇焕发了新姿。

木洞镇交通方便,有水路、陆路与外界相通,全镇公路总长124.10公里。设有水运码头和汽车站。辖区内有各类企业590家,固定资产拥有量达4447万元(原值),总产值39 200万元,营业收入33 000万元,利润481万元,行业分布主要有建筑、化工、机械加工、建材、旅游。改革开放以来,木洞镇党委、镇政府坚持“富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该镇“十五”规划提出了近期发展目标重点一是化工,二是旅游。化工方面,以重庆大地化工厂和发源精细化工公司为基础,促进医药化工业发展;旅游方面,重点发展“一山、一湖、一河、二岛”,即搞好阿里山育乐城、青年湖、五布河、中坝岛和苏家浩桃花岛的旅游开发建设,形成集度假、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景观地。2005年,全镇主要经济指标要实现:农业总产值达8999万元,乡镇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达58 300万元,本级财政收入达5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90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