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马根仙刻溪亭山色笔筒

这件笔筒高15.3厘米,口径9.3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马根仙,苏州人,出身于丹青世家,活动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他本人精于刻竹,风格类似金陵派。《吴县志》:“(刻竹)善阴阳文,仕女、花卉、穷工极巧,人莫能及。”
清代晚期的竹刻力求以刀痕表现书画之笔墨,一般阴文成为最常用之刻法。此件笔筒下刀简练而流畅,刀痕浅而细,有些地方似一刀而就。所刻山水颇似南宗画风,并刻七言长诗一首。
这件笔筒高15.3厘米,口径9.3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马根仙,苏州人,出身于丹青世家,活动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他本人精于刻竹,风格类似金陵派。《吴县志》:“(刻竹)善阴阳文,仕女、花卉、穷工极巧,人莫能及。”
清代晚期的竹刻力求以刀痕表现书画之笔墨,一般阴文成为最常用之刻法。此件笔筒下刀简练而流畅,刀痕浅而细,有些地方似一刀而就。所刻山水颇似南宗画风,并刻七言长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