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枣泥麻饼
苏式糕点中的传统特产。产于吴中木渎。创制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乾隆皇帝曾将其列为宫廷御膳点心。l881年吴县商人蒋富堂将麻饼店店名改作“乾生元”,从此乾生元枣泥麻饼闻名四方。枣泥麻饼是用适量的面粉、饴糖、鸡蛋、生油、小苏打,拌和成团,加入蒸熟捣烂的黑枣泥、熟猪油、松子仁、瓜子仁、糖桂花等,放在150℃~180℃的炉壁内烘烤而成。香甜可口,独具风味,远销上海、无锡、苏州、直至港澳地区,年产量达800万只左右。
苏州木渎枣泥麻饼,入口松软,香甜,风味独特,人人爱吃,远近闻名。木渎枣泥麻饼是怎样做出名声来的呢?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小一只麻饼,还有它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呢。相传清朝时候,木渎镇上人家专卖“串芯饼”和“老爷饼”的糕饼摊。摊主是个铜钱眼里翻筋斗的家伙,摊上卖出的糕饼,不是斤两不足,就是甜头太差,因此生意越做越清淡。 一天,摊主早先汉当学徒时候的一个师兄知道了他的处境,跑来对他说:“串芯饼和老爷饼生意都被你做绝了,我看还是重敲锣鼓重开场,换个新花色做做吧。 摊主知道这师兄做生意办法多,就央求他说:“只要师兄肯指点,我一定照你的话去做。师兄说:“如今木渎镇上的芝麻油酥大饼生意特别好。我想,如果用黑枣捣烂做馅,再加上猪油、胡桃、松子、瓜子等原料,仿照麻油酥大饼的样子,做成双面芝麻猪油枣泥麻饼,只要精工细作,讲究色、香、味,这种生意一定不会差。 摊主一听,高兴提拍手叫好,马上试了起来。果然,这种麻饼还在烘制时,一股芝麻枣泥香味已经飘散开来。自此之后,生意好的不可开交。这时,摊主一个人既要做内作,又要跑外场,忙得团团转,就想请个糕饼师傅来帮忙。想来想去,想到了这位师兄做事情有办法,人又老实,就去和他商量。师兄听说枣泥麻饼已打开销路,一高兴也就答应了。 摊主有了好帮手,做起饼来更加得心应手,还把糕饼摊改成了麻饼店,取名“乾生元”。可是他的本性改不了,生意一好,心思又要在铜钱眼里打转转了。他怕师兄在用料上大手大脚,所以每天总是自己配好了料,才交给师兄去做。师兄知道摊主一个铜钱看得比磨盘大,每天用料越配越少,尤其是糖的分量。可是碍于师兄弟关系,又不便说穿,于是就不声不响地动脑筋,小心翼翼地用扫帚糖荷包上粘着的剩一点一滴刷下来,和在枣泥馅里。可糖荷包的剩糖毕竟是有限的,剩糖用完了,师兄也无能为力,只好由它去。不久,摊主发觉麻饼淡而无味,怀疑师兄偷了糖,心里十分恼火,就把袖子一卷,跑到作访里,自已动手做起麻饼来。一试,果然不甜,只得重新配料。但是他对师兄还是不大放心,就叫自已怕儿子去跟师兄学艺以便暗中防着他 话说难主的儿子忠厚勤恳,聪明好学,对这位师伯十分尊敬。师兄看他一点没有爷老子的脾气,也就十分喜欢他,把自已的手艺统统教给了他。过了几年,有一天,乾生元麻饼店作访里忽然起火,一场大火把店面烧得精光。摊主也葬身火海。那天,师兄和摊主的儿子刚巧出外讨账,总算逃此一劫 外埠一些糕饼店闻得此讯,都纷纷来聘请师兄。师兄把摊主的儿子喊到身边,对他说:“大火可以烧毁万丈高楼,可毁不了人的志气!‘乾生元’这块金字招牌不能轻易放掉!这麻饼一定要做下去, 摊主的儿子看到师傅要走了,心里十分难过。再看看眼前大火过后一片灰烬的惨景,眼泪忍不住“扑簌簌”地掉了下来。师伯拍拍他的肩,领着他来到原来作访里放台板的地方。只见师伯用铁耙在瓦砾堆里扒呀扒呀,很快就扒出十几只坛子;找开封口的坛头泥,只见里面都装着满满的白糖。原来,这些糖都是师伯平时在糖荷包上刷下来的,他怕摊主在用料上再克扣分量,麻饼做了没人要,所以就一点一滴地节省,准备着。没想到今天用上了 摊主的儿子马上跟着师伯整修炉子,重新开炉做饼。没相到这些白糖埋过土后,糖分起了变化,做出来的枣泥麻饼特别香甜,连灵岩山庙里的老和尚闻到这股香味,也没有心思念经了隔了几天,师伯要离开木渎了。临走的时候,一再叮嘱摊主的儿子说:“我在你爷老子店里做了这么多年,没什么门路教给你。只指望你今后做生意要记牢这四句话:粗粉细拌,用料准足,多做少赚,知足常乐。这十六个字是做糕饼的诀窍,也是做人的道理。你可千万要记住 摊主的儿子一门心思照着这些话做下去,生意越做越旺,连苏州城里几家有名的糕饼店都要向他定货,供应门市。这样一来,木渎枣泥麻饼的名声就不胫而走,闻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