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
前言繁体字与历史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结合又赋予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悠久灿烂的文化。
从字体上看,繁简明确区分始于一九五六年,之前主要是繁体,而法帖又多是在这以前产生的,法帖中所辑的字自然也就以繁体为主了。人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就承传了繁体字,以致在自己书写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写出繁体字来。本来,作为书法艺术,繁体字也好,缺笔少画的生造字也好,都无可非议,因为此时往往更侧重汉字形式上的美,而很少顾及到她作为一种信息载体的意义表达。但在书法艺术的影响下,有的人一味地将某些字写成繁体,是由于他们只知道摹仿照搬造成的。
繁体字还跟港澳台胞及外籍华人使用繁体字有关。出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港澳台湾同胞及外籍华人长期被隔绝在我国大陆之外。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民族感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愿望是越来越强,而民族感和区别于其他民族愿望的形成又必须依赖于共同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重要是由于它和民族的每一成员相关,最深刻地反映着该民族的特征,它是维系民族内部关系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对港澳台胞及外籍华人来说,繁体字就是如此,他们一生下来就孕育其中并时刻在使用着这种媒介,从而使他们觉得自己跟繁体字分不开,繁体字成了标识他们华人身份的一种标志,并且认为繁体字使用起来最得心应手,最能表达感情,因此更乐意使用繁体字,而不用他们业己掌握的其他文字,大陆推行的简化字对他们没什么影响。
繁体字符合六书规则,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凡是韵母相同的绝大多数都具有相同的偏旁或部首。从表面上看繁体字笔画多书写繁琐易于记忆。简化字虽然书写简单但靠死记硬背使得学习难度大。这就是速记符号最简单却无法推行的原因。
中国一九七一年进入联合国后,全面推动中文简体字,排除繁体字。联合国有关一个国家使用的语言文字相关条例也规定,所有社区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来源国所使用的现代语言,应保持一致。台湾现在使用之繁体中文为正体字,香港为繁体字。
中国历史上,从上古到西汉,官方的规范字体与现代的繁体字字体有显著差异。直到秦朝出现东汉盛行的隶书,才与现代繁体字字体较为接近。历代朝廷通过编写“字书”颁定的规范汉字,相对于民间自发使用的各种简化字,具有的官方权威性,但秦后历朝所用之玉玺及各级官印,仍使用小篆体。中国大陆於1956年开始制定和推行简化字。从此,简化字在中国大陆成为了规范汉字。繁体字就是与简化字相对的传统汉字。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步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
自南北朝以来,就出现了笔画较少的俗体字。现存的元代刻本《水浒传》中,就已经出现了简化字"刘"。实际上俗体字,或简体字,一直都在民间流传。
近代的汉字简化,可以追溯到1909年(清宣统元年)鼓吹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陆费逵在其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少汉字笔画的提议》。1922年,钱玄同等人又提出八种汉字简化原则。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
1936年2月被通令暂缓推行。
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目前流行的简化汉字(简体字),基本上以此为基础。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可的简化汉字共有2235个。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汉字还在使用。而且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同时,汉字又是美学的对象,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多种字体,发展了书法艺术、篆刻艺术、解字游戏,促进了国画艺术,使人们获得很大的美学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美学形象。
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今天我们知道的字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简单。可是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小篆比金文简化,而之后的隶书又有繁化的趋势,后来的唐楷繁简相宜最后稳定下来。
对于年青的一代来说,他们长期生活在高度的现代文明中,也正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高度的现代文明中,繁体字本身所散发出的古典美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抗拒的,在不知不觉中会接受繁体字。当然,现在使用繁体字并非都源于对美的追求,那种极力附会风雅,但又苦于无法像古人那样吟诗填词作赋,于是只好借助一二繁体字来显示自己学问的,也不乏其人。
其次,跟书法艺术有关。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在诉诸人类理智的同时,她又具有美感,诉诸人类的感情和对美的感受。有“熏陶后一代手眼胸怀”之谓的汉字书法就是如此,是写出来的艺术,浓缩着千姿百态的美,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无穷无尽的享受与乐趣。她所造成的影响,波及四海,经久未衰。世界上还没有哪种文字像汉字这样成为地位高的对象,可以这么说,只要汉字存在一天,她的影响就绝不会消失。汉字书法艺术的这种影响,又主要是通过历代名士大家的法帖来完成的,于是人们纷纷摹仿之,效法之。
目前繁体字的使用人群:香港,台湾 澳门与海内外华人少数日韩汉字亦为繁体字等地。
繁体字的发展目前,在经济上大陆远不如港澳台地区及很多西方国家发达。随著改革开放的进行,大量洋时髦的东西涌入中国,以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某些国家为背景的繁体字也重新进入到大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雄厚经济实力等因素的促成下,繁体字取得了心理上的优势,以致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仿佛她已不再是大陆土生土长的,而是通体散发著洋味的舶来品,就像汉语拼音在某些人心目中已变成了洋文一样,同样令人肃然起敬。爱戴若斯,加上其他种种原因,致使简化字腹背受敌,在内外夹击下,简化字也就不得不放弃部分阵地了。在导致当前社会用字繁体化的诸多因素中,这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一个。
诚然,过去,在我们充分考虑到在汉字尚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输入的字盘、无法使其与西文竞争进入技术时代这个弊病时,使用简化字的确使得初学者节约了书写的时间,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裏起到了一定的扫盲的作用。不过时代在变化,近年来,在我们的文字学家与电脑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汉字已经克服了重重难关,达到了可以“信息化”、“电脑化”的水平。所以简化字“好写”、“ 能节约时间” 的长处已经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现在的学生,尤其在大城市中,用电脑进行中文打字已经成为无可逆转的趋势,而中国的农村也将步这个现代化的进程。使用电脑的人都知道,繁体与简化的汉字在速度方面实在无从比较优劣了,因此。反使简化字的缺欠突兀了出来。
再者,申请繁体字为世遗的根本原因是:繁体汉字是我们和所有汉字社会共同的文明遗产,而简化字只是近百年的“时尚”的结果,更何况它的归宿是拉丁化--这是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人都不能容忍的。
不过除了申遗的事是当务之急以外,必须承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要繁简并行,不要强制一方,双轨最后的结果是恢复传统的中国汉字。
繁体中文和简体中文除了汉字本身(如繁体字和简化字间,以及各地汉字写法规范)的差异外,通常认为还存在词汇的差异。例如简体中文中多用的“圆珠笔”,在繁体中文中多用“原子笔”,简体中文里的“斯大林”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史达林”,简体中文里的“朝鲜〔此处特指共产主义朝鲜〕”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北韩”,简体中文里的“悉尼”在繁体中文里被称为“雪梨〔澳大利亚城市〕”等。由于有这种差异,“繁体用语”这种说法随之产生。不过其实这并非繁简中文本身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使用两者的人群,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由于在20世纪中叶由于政治原因分隔后交流较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术语的不同而更加明显。而且,在同样使用繁体中文的台湾、香港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词习惯的不同。因此,有人指出正确的提法应为“台湾用语”、“香港用语”等,而非“繁体用语”。
繁体字的现状北京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会长、原中国国家语委副主任陈章太向北京晨报表示,联合国已决定自二○○八年以后,原在联合国同时使用的中文繁体、简体字,一律使用简体字。
中国一九七一年进入联合国后,全面推动中文简体字,排除繁体字。联合国有关一个国家使用的语言文字相关条例也规定,所有社区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来源国所使用的现代语言,应保持一致。
台湾未退出联合国前,联合国所有的中文文件,都是使用繁体字。由于中国当年推动简体字有许多阻力和障碍,长久以来,联合国一直是繁、简字并行。但近年因中国政经实力大增,联合国与其他国际组织有关中文版几乎都朝简体字的趋势走。
大陆著名语言学家、现已百岁高龄的周有光指出,联合国正准备把所有的中文文件都改用简体字,因为用两种字体没有必要。他说,如果用了简体字,就证明简体字的方向是对的,是得到全世界多数人同意;同时证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学中文的人逐步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简体字会变成中文唯一标准。
目前繁体字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使用人数约为三千多万。简体字用于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使用人数超过十三亿。另外,像日本、南韩原也有一些汉字,近年已陆续出现简体字。
在日本,繁体字被称作「正字」、「旧字」或「古字」。相较之下,战後发布的常用汉字则称为「略字」、「新字」或「简字」,相对于中文的简体字或简化字。虽然日常生活多以战後略字为主,然而在古典文献等之应用上,学者则多半仍坚持使用「正字」。
繁体字简化原则汉字简化(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三千多年来,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体字。繁体字曾在积累和传播文化知识方面功绩卓著。但是,繁体字有三个缺点:一是难读。表意字“轰、丰、鸟”等不直接表示读音;形声字的声旁大多也不能准确表示读音,如以“韦”作声旁的字“违、伟、韩”,后面一个都不念作“韦”。“秀才识字读半边”,往往会念成白字。二是难写。繁体字笔画多,如“礼”(礼)、“节”(节)、“写”(写)、“郁”(郁)、“吁”(吁),少则12画,多则32画,书写费时又费力。还有不少形近的繁体字,稍不留意就会写错。三是难记。汉字一共有近6万个,常用字也有4500多个,要一个个都记住当然很困难,而繁体字笔画繁多,要记住就更加困难。
所以,为了便利书写和认记,汉字必须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如确定“烟”为规范字,而“烟、淤”为异体字。废除不用。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画。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汉字简化的方法有六种。一是更换偏旁。如:礼,笔,难,赵。二是删除局部。如:开,习,号,奋,医。三是同音替代。如:出,只,丑,后。四是全部改造。如:惊,万,从,归。五是简化类推。如:龙,庞,宠,垄。六是草书楷化。如:乐,为,书,当。“乐、为、书、当”原来都是草体字。
但是,汉字简化工作并未结束,如“藏、曦、嘴、餐、罐”,“镶、骥、馕、顴”等字,笔画较多,有待于简化或进一步简化。而另一方面,为了印刷某些特殊的书刊,仍然要用繁体字。
繁体中文自1980年代以来通常使用Big5中文编码。而中国大陆使用GB2312的国标简体中文编码。中华民国中央标准局曾公布一套名为CNS 11643官方编码,但并未被广泛采用。近年来随着Unicode跨语言编码集的出现,也得到了广泛使用。香港政府所使用的即为采用Unicode的UTF-8编码,同时因香港本身存在的一些口语词,政府也用UTF-8发行香港增补字符集。
而现在,中国大陆又推行了一套GBK国标编码,这套编码在以前的GB2312国标简体中文编码的基础上,增加了繁体中文、日文和韩文的编码,目前已在台湾等部分地区推行使用。我们现在计算机上用的就是GBK国标编码,之所以有很多人能在简体中文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写出繁体字,甚至是日文等,正是因为GBK国标编码兼容繁体中文和日文的原因。
如何妥善处理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汉字,但并没有废止或者消灭繁体字,也没有要求在所有场合都不准使用繁体字,只是把繁体字的使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50年来,简化字已在公务活动、教育教学、新闻出版和其他公共交际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但繁体字在教学、研究、出版、文化、商业等领域及一定的人群中还有学习使用需求,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书法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在港澳台地区和部分海外华人社区也仍为主体用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在一定范围内被保留或使用。在坚持简化字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好繁体字的学习使用,关系语文生活的和谐,影响到教育、文化、经济、对外交流等事业,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政策和策略问题,备受海内外关注。近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在京召开关于汉字应用有关问题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文化、教育、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及教育部直属机构的有关人员结合各自的工作和研究情况,就如何正确认识繁体字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否提倡“用简去繁”、应如何妥善处理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不当等进行了充分的研讨。中国教育报特将有关内容摘要刊发。
一
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了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一)文物古迹;(二) 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这一法律确定了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律地位,为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保留了一定的空间,适合我国国情、基本能够满足各方面语文生活的需求,应遵照执行。讨论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要有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各行其是。同时,要妥善解决繁体字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限度地使用繁体字。
陈章太(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原副主任):50年来关于繁体字的应用问题有过三次比较大的讨论,事实上这种争论早已有之,也可以说有了汉字,有了俗体字,在历史上就有了类似的争论。汉字的社会应用,有社会性,涉及到政治、文化、心理以及应用,各个层面都影响到,因此,文字问题包括繁简问题是个很敏感的问题,要非常谨慎。总体上看汉字简化是成功的,简化汉字的社会应用,也是成功的。语言文字社会性很强,政策就怕来回变,每动一次都要考虑到社会应用问题。这个我们是有历史教训的。因此,从法律层面,从政策层面,我们都不能动摇,必须坚持规范汉字。但可以从技术上解决简繁转换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比如词典的字头,在规范字后面附上相应的繁体字,并没有必要。
佟乐泉(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原副所长):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截至上世纪末,平时习惯写简化字的占95.25%,写繁体字的只占0.92%,有3.84%的人是繁简并用。这说明规范汉字已经牢牢占据大陆社会用字的主流,不容动摇。目前简化字和繁体字使用的关系相对合理、和谐。
王本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美国的很多中文学校,原来使用的是台湾赠送的繁体字教材,现在都改用简化字教材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简化字课本有两大优势,一个是汉语拼音,一个就是简化字。他们放弃免费的繁体字教材,而主动花钱买简化字教材,就是因为简化字的教材容易学,受汉语学习者的欢迎。
宋若云(国家汉办教学处副处长):我们向外推广汉语,应该推广我们标准的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目前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国际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50年代出生的留学生,也就是新移民,已经占据了海外对外汉语教学主战场,海外著名大学中文方面的领军人物,多是40岁左右的新移民,他们教的都是简化字,因为他们在大陆学的就是规范汉字。在欧美地区,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早就占据了对外汉语的主体地位。也有原来受繁体字教育的人参加我们组织的学习及汉语水平考试,为了便于他们学习、逐步适应简化字,我们也提供繁简对照版的教材和试卷。
傅永和(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原副主任):语言文字规范,从范围讲是在现代汉语范围内。现代汉语裏面又分字的规范、词的规范;字的规范又分通用和专用,我们的规范侧重通用字的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经把规范字和繁体字的使用范围规定清楚了。在专业领域可以考虑搞计算机的简繁自动转换系统,为正确使用繁体字提供方便。
翟喜奎(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国家图书馆现在正在建数字图书馆,用字量很大。除了国家规定的20902个汉字,系统之外,还用到6000多字。因此,做数字化的时候用的字符集是 unicodeISO10646的字符集,没有用国标的字符集。因为数字图书馆的用字量太大。ISO10646将来可以做到71000字,它的好处是你随便打一个简化字,就会显示出它的繁体字、异体字,所以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解决繁简字转换的问题。
二
一些人担心在简化字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许多人没有机会学习繁体字,不认识也用不好繁体字,特别是当遇到用同音替代的方式简化的字(即一个简化字对应的是简化前两个以上的字,如谷:表“山谷”义时写作“谷”,表稻谷义时写作“榖”),在由简到繁转换中容易转换错误,因此提倡“用简识繁”,即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遇到简化字与繁体字非一一对应时,在简化字旁括注对应的繁体字,耳濡目染地使学生能够认识繁体字。专家们就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研讨,对繁体字的学习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认为给中学阶段以上基本完成识字任务的学生适当地介绍些汉字结构和演变知识、汉字简化及繁简字的对应规律,使他们从总体上了解汉字,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另外,在古汉语、考古、书法艺术等专业领域要对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门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繁体字、古文字等知识。
傅永和:提出“用简识繁”这个问题,不是第一次,在1986年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前,也曾有过相似的意见。其实关于推行简化汉字是不是就不能读古书、割断中国文化的争论,在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发布后,到1964年简化字总表发表前,已经有一场大讨论,当时负责讨论的是王力先生。王先生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也做过专门的调查,调查表明在大量阅读过程中自然就学会了繁体字,不需要专门学习繁体字。还有一次讨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有人提出“识繁写简”,引起了语文界的争论,后来中央对此也有结论,要求继续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佟乐泉:有观点认为汉字的繁难是针对写来说的,对于认来说,繁体字、简化字区别不大。其实不然,写和认不能截然分开。我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实验,汉字特征越明显越容易认,而不是笔画越多越好认。如果我们把一个字的两个形体比如繁体字和简化字同时介绍给初学汉字的人,是不符合情理的。汉字的一个音一个形是相互对应的、固定的,繁简字形同时出现在教材中,一个音同时对应两个字形,对学习者来说不符合学习的规律。对初学者介绍两种形体,以后他写的时候容易先想起印象深的那个字,会出现繁简并用的混乱,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如有必要,也一定要在已经牢固掌握简化字的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形体。以古汉语为专业的,掌握繁体字是必要的。在中小学、最好放在中学,要适当对繁体字、对简化字的规律有所介绍。要正确、全面讲述简化字的历史、繁体字的地位和功能。
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 用简识繁”势必增加绝大数人的学习负担。在《汉字改革》一书中,王力先生对民国政府采取的繁简并用的汉字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最令人百索不得其解的,乃是教育部(指民国时期的教育部)一度公布简体字,却教小学生同时认识繁体。这些全国认识的简体字,我们天天看见它们,天天写它们,何烦教育部公布?学生之喜欢简体字,如‘水之就下’,今天国文教员在字旁画了一个大叉,明天的卷子上它又来了,又何烦教育部的提倡?如果说是正式批准,让学生放胆去写,国文教员也不必再打叉,这话有些道理了,却又何苦叫他们同时认识繁体字?本为避繁就简,却弄成了简上加繁,这不是所谓‘治丝益芬’吗?我以为教育部如果要公布简体字,必须同时废止繁体字,否则所谓公布者,对于汉字之改革,毫无用处,徒然增加书写上的纠纷而已。”今天的在教材中括注“繁体字”的建议,与当年王力先生批评的民国政府的错误如出一辙。
徐轶(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副主任):繁体字放在识字层面没有实际运用需要,也没有认识的必要,效率也不会高。从识字角度来看,识字就是为了阅读,教材中繁简对照,会造成繁简字的混杂使用,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阅读语境很重要,从识认的角度讲,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识繁体字并不成问题,只是在用的层面会发生一些问题。可以在一定学习阶段,让孩子们了解原来的汉字是什麽样子,比如讲“有趣的汉字”,让孩子们猜猜原来的繁体字都变成什么样了。
王本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很多,不能把所有文化知识都放在中学教材中承载,在教材中进行繁简对照,不管考与不考,无形中都会增加学习负担,效果也不一定好。其实,在一定学习阶段,可以总体上介绍关于繁体字的知识,过去我们在教材中一直都有相关内容,比如高中的教材,曾经附录过《简化字总表》,附录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轮新课标中,专门安排有语言文字的选修课,可以考虑专门讲一些繁体字的知识。
张万彬(语文出版社副总编):教材中用繁体字,等于是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要掌握繁简两套系统,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这么重的学习负担,是否值得?可行性不强。
宋若云:我们教外国人的时候,做过一个调查,外国人学汉语第一难是词汇量少,第二是汉字难学难认,其实词汇少也是因为汉字难学难认。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汉字难学难认,因此我们还是应该给外国人教学最简单的汉字。在简化字在海外学习者中大受欢迎的情况下,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搞“用简识繁”,只能是自乱阵脚,既不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也不受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欢迎。
董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今天谈“用简识繁”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本来应该不成问题,我们的字典、辞书都有繁体字。简化字和繁体字的一对多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是彻底解决,还是部分解决,需要商榷。
陈章太:在繁体字应用的具体问题上,比如在高中阶段,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繁体字的知识,这个可以考虑。比如韩国,汉字已经不用了,但是在韩国的高中教材裏面还是放了一些汉字进去。
程荣(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主持人):真正识别繁体字,难度还是挺大的;在教材裏面给繁体字括注,更要费斟酌。比如港台用的“厦”其实是异体字,异体字的问题很复杂,在教材裏面怎麽括注,怎么给学生讲解?还有新旧字形的关系,笔画多一点,少一点,怎么写,这些都很复杂,古书都是用旧字形,现代出版的古籍都是用新字形,你在教材中括注繁体字采用哪个字形,还有怎么跟港台衔接?这些问题都很复杂,也很难一步到位地解决好,给中小学生增加这么大的负担,实在没有必要。我们汉字的历史悠久,在中小学教学中,比如印刷术,比如繁简字,这些作为知识,可以给学生们讲,当然最好是中学阶段以上的学生,而且是在课外读物上面加入这些内容。
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和宝贵遗产,繁体字作为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形体,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否不学习繁体字就无法读懂古籍,从而造成历史文化传递的中断呢?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认识繁体字的人不一定读得懂古文,而且文化的种类很多、载体很丰富,文字只是其中一种。并非所有人都只有通过读原版古籍一条途径了解、继承传统文化,古书今译、用简化字印刷出版古籍以及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教育,都是方便现代人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
苏培成:据说,有人在某大学图书馆借阅《后汉书》,恰好此书名三个字都是繁体,管理员不认识繁体字,说没有此书,有人以此为理由提出要“用简识繁”。其实这个例子最多只能说明管理员不称职,而不是因为推行简化字造成的。读不懂古文、古诗词,那不是简化字的问题,那是古代文化知识不足、古代汉语知识不足的问题。不是认识了繁体字就同时懂得了古代汉语。很多人有这种误会,把繁体字等同于古代汉语。即使在汉字简化前,不学习古代汉语也不一定就能读懂古书。
朱小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训估学会副会长):有人提简化字在汉字的文化传承上有问题,不如繁体字。我看这不是繁体字和简化字的问题,而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问题,如果你真要考察汉字的文化信息,最好用古文字,用小篆之前的古文字,而不光是繁体字。
程荣:从继承传统文化考虑,不光要认识繁体字,还有小篆、甲骨文、金文,只认识繁体字还远远不够。
佟乐泉:汉字的繁难是确实存在的。汉字简化使汉字容易学、容易写了,也就方便人民群众学习文化,使文化回到了群众中,现在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明显提高了。汉字中没有简化的也不一定都是合理的。
繁体字的输入推行简化字的原因主要就是繁体字笔画多,为了便利书写和认记。社会的进步让我们逐渐的减少了书写的时间,网络的出现让“无纸化生活”并不遥远。电脑也让现在输入繁体字要比过去简单得多了。
主要输入繁体的方式有2种。一种就是直接把现有的简体内容转换成繁体内容。这样的方法适用于已经有了简体的内容,转换的方法可以用常用的办公软件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 Word 。比较简单易行的方式是用在线的工具转换,如:http://www.aies.cn 的在线简繁体互相转换。二种方式就是直接输入。一般这种时候比较少,但还是有部分人有这样的需求。如果你是使用拼音输入法,你可以下载搜狗拼音输入法,要输入繁体文字的时候只要在输入界面单击右键,选择快速切换到繁体即可。如果你是使用五笔输入法,也可以选择繁体五笔输入,都比较容易掌握。
Microsoft Word、Excel中的简繁转换功能和Google翻译中以简体中文和简繁中文为目标语的翻译。其中Microsoft Word的转换品质相对较好,作了很多修订,不过转换结果中仍可以找到大量未修订,不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地方,而Google翻译中的修订仅限于字级别上的修订,如简体中文中“头发”和“发现”是一个字,但在繁体中这两个发不一样,Google对大多数这类情况进行了适当的修订,但Google并未进行词级上的修订,如从简体中文的软件、服务器译入繁体中文时,并未根据繁体表达习惯,译为“软体”、“伺服器”。
如需达到真正高品质的专业级简繁转换,专业人士的参与是必须的。这是本级与前两级明显不同之处。
在这一级别中,也有软件可用。精致工作室出品的软件《简繁大师》表现出色。对于大多数通用、科技主题和IT主题的转换需求,《简繁大师》的转换已经基本达到商业要求了。对于更深入的高标准转换需求,它让使用者有机会自己定制自定义包和自定义库,使转换品质可以充分满足客户的特殊苛刻要求。
从事外译简体和繁体的专业部门是翻译公司/本地化公司或大公司的翻译/本地化部门,总体而言,在外译中上,本地化公司、本地化部门相对更规范一些。
中国港台地区繁体字之间的区别国内使用繁体字的地区都有相应的区别,如下∶
中国台湾地区∶标准为《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和《罕用字体表》。标准写法和中国大陆的繁体写法有些地方不同,「黄(田字出头)」,中国台湾地区为「黄(田不出头)」;中国香港地区为「骨,下为两横」,中国台湾地区为「骨,下为“点提”」,中国大陆为「骨」;香港为「卫」,台湾为「卫」等等。
中国香港地区∶以《常用字字形表》为准。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差异整体来说并不算多,像「携」等字,都显得一致。但也有些字的分别则较明显,如「充」与「充」、「读」与「读」、「裏」与「裏」、「著」与「著」等,前者为中国香港地区标准写法,后者为中国台湾地区标准写法。
香港用的繁体字包括一些广东方言、特殊地名等.如(乜)(啲)(嚟)(邨)..
现在最常用的繁体字编码是Big5码,由台湾方面制订,由於有很多香港字没有被收录进去,所以香港政府又制订了一个香港字增补方案(HKSCS),不过无论是标准的Big5还是HKSCS都已被收进Unicode和GBK.
中国大陆境内∶以《简化字总表》和《新华字典》(繁体字版)上的为准。部份写法有类似简体字的整理,使中国大陆的繁体字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繁体字有些差异,没有那么符合字源。如中国台湾、香港均以「冲」、「吕」、「猫」为正体字,但国内的繁体字,则仍要写作俗写的「冲」、「吕」、「猫」。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来推行「规范汉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表明当前推行的规范汉字为简化字和传承字。繁体字只在特别情况——如编写文字学的书籍、练习书法、出版古籍等时候使用。在一般情况下,繁体字被视为不规范、不可使用的汉字。
由于台湾较早开始发展中文电脑和人口较多,电脑中的“繁体中文”一直以来其实代指“台湾中文”,意即绝大部份软件的“繁体中文版”使用的是台湾的用语和翻译,此等软件亦通行于香港、澳门或其他使用繁体字的社群。但由于台湾和香港的用语分别越来越大,不少开源软件,例如 GNOME 和 KDE 的繁体中文版都已经分拆为“台湾中文版”和“香港中文版”两个版本,分别使用两地的翻译用词。
繁体字与非主流繁体字(火星文)的区别:强烈不推荐使用非主流繁体字
非主流繁体字“火星文”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乍看像是乱码或打错的字,用法也不同于汉字那么规范,从字面上根本无法了解。为了中华文字健康传播和继承,请使用规范文字,强烈不推荐使用非主流繁体字!
1、台湾和大陆不仅仅是简繁这么简单。简化字简化的不只是字体,改变还有读音。例如,谁知道硅的繁体字怎么写?矽。如果你查字典它说这只是旧称。而实际上台湾的教科书和杂志主要还是用的这些所谓的“旧称”。这仅仅是举个例子。我从小就常看繁体字的书,很喜欢看台湾的杂志,可是现在看,还是很吃力。经常会有不明所以的字出现。
2、字符难以正确显示。
关于汉字国家主要有2个标准,一个是GB2312,这个大家太熟悉了。一个是GB18030,这个是01年后的国家强制标准,不支持此标准的软件不得在中国销售。但是不幸的告诉大家,基本没有能很好支持GB18030的。香港政府所使用的即为采用Unicode的UTF-8编码,同时因港澳地区本身存在的一些口语词,其政府也用UTF-8发行香港增补字符集。
为什么提这个呢?
GB2312(win95/98时代)中基本不包括繁体字,所以你的帖子在那种编码格式下就是一团糟,乱码。GB18030包含大部分繁体字,但是也未必能囊括BIG5的全部。(p.s.BIG5也不是台湾的官方编码)。而大家一般所用的win,用的是cp936(code page 936),俗称GBK.所包含的字符数量比GB2312多多了,但是没有GB18030多。昨天我就在坛子里发现了一个必须要在GB18030下才能正常显示的帖子。但是windows系统本身是不支持GB18030的,少数个别软件支持。
但根本上说,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实际上一脉相承,绝大部分大陆人不需要特意进行专门的繁体字教育都可以认识大部分繁体字。长期以来在大陆各地的港商台商也能很好的融入大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