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街
广东街位于朝阳街西侧,与顺泰街形成“丁”字路口,全长270米,约建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初名桂子街。近代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贸易兴旺,商业发达,成为中国北方海区的一个贸易中心,到烟台经商的广东、福建等外地的商人日渐增多。他们为了生意上的共同利益,先后成立同乡会,建立会馆等,常在一起议事、聚会、娱乐。桂子街上就聚居了许多来烟经商的广东人,故该街改名广东街。初为乱石铺路,1926年修建成水泥路面。
贵州贵阳广东街广东街是贵阳一条老街,不长,不到300米,(道光) 《贵阳府志》已经有广东街的记载。在旧社会若论广东街在贵阳街道中的地位,则比南京街名气大得多,它是贵阳一条商业繁华的街道。如果说大十字是整个贵阳城的繁华商业中心,那么,广东街就是城北繁华的商业中心。广东街北接南京街,南抵铜像台 ( 今地名喷水池 ), 现在是中华北路的南段,广东街之名已经消失60多年了。
广东街的发迹与丝线业有关口自清朝中期以后至民国初年,广东街俗称丝线街。清朝乾隆年间 (1736 年-1795 年),有湖南常德人钱韦高、刘一重先后来到贵阳,他们是制线技术高手,定居林家院 ( 广东衔的一段)后,设场开店引进丝线制作技术。当时民间衣帽被服,普遍以刺绣为美,对丝线的需要量大。一顶帽缕耗线 5 两 (指16两老秤 ),一件袍服耗线10 两以上。贵阳的少数民族如苗、仲家、仡佬等同胞尤其喜爱丝线刺绣,他们用丝线在服装上绣出花草虫鱼以及各种绚丽的图案,他们成为丝线业销售的主要对象。在钱、刘两姓之后,其他相继来贵阳广东街设场开店的业主逐年增多,广东街丝线业蓬勃发展。广东街90多间店铺,丝线业占了四分之一,极盛时甚至达30多家。刘氏有义兴仲、义和生、义厚祥、义和祥、义盛祥 , 汤氏有汤福兴、汤福隆、福兴隆,卢氏有义利生、义利兴,其他还有傅洪顺、钟义成、殷茂盛、杜春荣、冉聚昌、义生祥、冯万盛、罗恒发、 孙文泰、春生茂、刘鑫盛、杨恒 兴、吴万中、蒋华先、张申荣、郑厚福等店铺,钱氏后人至今保存着光绪年间书写的“钱家老店”招牌。钱氏营业发达后,在 同业中声誉日高,首先倡议行业出资在六广门修建轩辍宫 (今市北小学 ),宫侧建乡贤钱公 (云程) 祠 , 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年) 建成。民国19 年 (1930 年 ) 丝线业同业公会成立后 , 轩辗宫即为公会会址。
民国时期,除丝线业外,棉布店、棉纱店、棉线店在广东街也逐渐增多。棉布店初时只是经营土窄布 , 店铺自己不生产,向城内和四郊居民农户中有织布机的家庭收购后再出售。棉纱店则是进行棉纱买卖。棉线店是将棉纱加工纺成线,漂白、染色,制成白、青、蓝色手工棉线出售。
抗日战争时期 , 广东街变化很大。一方面是洋布、洋纱大量进入 , 阴丹士林布比土窄布宽,质量细腻。舶来品的纱色白、种类多,织户喜欢。广东街棉布、棉纱经营形成势力雄厚的江西帮、湖南帮,另一方面,丝线业越来越不景气,特别是杨森主黔政后,鼓吹所谓汉苗同宗同源,少数民族易汉服,丝线销售大减,关门改行、歇业者日多。广东街的繁华打上了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烙印。
抗日战争胜利后几年,货币几经贬值,物价涨风日炽,黑市猖獗,广东街成为黄金、白银、棉布棉纱投机倒把场所。囤积居奇,买空卖空,结伙抬价,控制市面。广东街的行情牵动着贵阳工商业者的心,影 响着筑城千家万户。到了1948 年、1949 年,昔日兴盛的丝线业只剩下几家店铺在勉强支撑着,状况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