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以工科藏书为主、多科相互交融的高校图书馆,拥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1959年2月,由邮电部南京电信学校图书资料室和邮电部南京邮政学校图书馆合并成立归邮电部直属高校的南京邮电学院图书馆,当时拥有藏书 55807 册。1972年5月至1973年2月曾一度随校更名为南京电信工程学院图书馆,2000年2月随校归江苏省管理,2001年7月江苏省邮电学校并入南京邮电学院,其图书馆也随之并入南京邮电学院图书馆,2005年4月南京邮电学院图书馆随校更名为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现分为三牌楼校区和仙林校区两个分馆。三牌楼校区图书馆馆舍于1983年6月建成,使用面积 7531 平方米。仙林校区图书馆目前暂时使用教学楼的一部分,使用面积 7318 平方米。已于2007年9月底开始建设的仙林校区新图书馆,设计面积为31893平方米。图书馆现设有综合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部、文献流通服务部等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57 人,除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外,还有计算机、通信、电子、机械、文史、外语、艺术等其他学科背景,为向读者提供多学科的导读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
自1990年实施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以来,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和改造,采用“现代电子化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图书馆由采购、分类、著录、典藏、流通、检索及读者借阅管理、内部事务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的全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拥有5.6TB存储容量的、全光纤SAN构架的磁盘阵列,和以小型机为主、多台PC服务器为依托的电子资源管理服务器群模式。两馆之间网络由单模光纤相连,馆内楼层之间以千兆网络相通,桌面达到百兆的传输能力,网络节点分布各个工作点和读者检索点。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已形成了以邮政、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信息类文献为收藏重点,涵盖文、史、哲、政、经、法、教育、管理等学科门类的综合馆藏体系,其中重点收藏文献种类齐全,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具有鲜明的馆藏特色。全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25.83万册,其中仙林校区有图书约60万册;有中外文期刊1611种2307份。并拥有大量的音像磁带、磁盘、随书光盘、音像光盘、软件光盘、数据光盘等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
近年来特别注重购进各种电子图书、中外文全文及二次文献数据库,增加了电子文献的收藏比例且具有本校特色,拥有国际电信联盟(ITU)电信(T)无线电(R)建议、通信行业标准等专业特色数据库,现拥有36个各类大型中外文网络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电子图书58.97万种,内容覆盖学校各个专业学科,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方便快捷地检索、查阅和下载。
我馆自建特色数据库有《大清邮政舆图》数据库、《通信行业标准文献》数据库,自行研发了《光盘数据库网络管理系统》,加快特色馆藏数字化和电子出版物及网上资源的整合利用。其中《大清邮政舆图》数据库以网站、电子图表和电子图书等形式,生动再现了《大清邮政舆图》与中国邮政发展的历程。《大清邮政舆图》特色数据库的完成,是将中华民族文化与邮政发展以一种新模式再现,将《大清邮政舆图》的丰富知识内涵和珍贵价值表现出来,为探索古籍的数字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坚持“以优质服务为主导”的读者服务宗旨,从 1987 年开始,开始由封闭式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推进,全部实行开架选书、阅借合一的服务模式,其中三牌楼校区图书馆实行全开放式管理模式,仙林校区图书馆实行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还实现了图书馆与9个院系联网,资料室文献与图书馆文献在同一平台上管理的模式。
图书馆网络与校园网接通,在网上提供图书馆的各类数据库资源及综合信息,提供电子资源全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图书馆每周开放91.5小时,两个校区图书馆之间实现通借通还;为读者提供书刊借阅、馆外原文索取,江苏省内各高校馆际互借;资料复印;磁带、磁盘拷贝;声像放映等项服务。并采取与院系班级共建、学生社团联合活动和不定期读者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开展读者咨询、网上新书通报、图书网上预约续借、虚拟咨询等,2006年成立南京邮电大学科技查新中心,为读者提供重点学科定题服务、文献传递和科技查新等服务,不断拓展服务空间,提高服务层次。
图书馆将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服务宗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履行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内涵建设,以文献资源建设为先导,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馆员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读者服务工作为根本,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努力把南京邮电大学建设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指导思想,努力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省内领先的大学图书馆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