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坊村
1、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花官乡油坊村村庄概况花官乡油坊村位于花官乡政府驻地西北5.7公里,麻湾引黄干渠西侧。东经118゜22’,北纬37゜12’,麻湾引黄干渠(老三干)西侧。2003年全村130户,436口人,耕地总面积900亩,经济总收入4,736,780元,人均纯收入3512元,有党员17人,团员18人.
村政历史明洪武二年(1369),李姓由直隶枣强县迁来立村,因开设榨油作坊为业,取名油坊。民国25年(1936年)县志载有“油房”,今称油坊。
1944年1月,张荣生介绍李洪英、李炳清、李家瑞、李树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4月,建立村党支部,李洪英任书记。
经济概况该村总耕地面积920亩,淡水面积10亩。
该村主导产业是种植业,以种植大蒜、棉花为主。2006年,实现人均纯收入5250元。
村容村貌村内有两纵两横四条主街,全部柏油路硬化,实行明渠排水,排水畅通。村庄规划完成90%,绿化达到95%,环境优美,村容整洁。
文明建设在抓好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该村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该村利用广播、宣传画、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倡树新风,提倡婚育新办,丧事从简。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以及活动场所,安装了健身器材,使村民在茶余饭后有活动的场所,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通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使村民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村风纯正。
获得荣誉2005年,被乡政府授予“基层组织先进单位” 荣誉称号。
2006年,被乡政府授予“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模范村”。 荣誉称号。
2007年,被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油坊村人物李全民油坊村人, 1962年12月出生。大学文化。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7月在广北农场职工医院工作;1987年8月起任广北农场总场团委副书记、书记;1991年4月在东营区法制局工作;1992年11月任东营市人事局科长;1998年10月起,先后任东营市编办副主任,市人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3][4]
2、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油坊村地理位置李园街道油坊村位于平度市城区,地处北纬36°47′,东经119°56′东隔南关街与南关村毗邻,西隔郑州路与西阁村、谭家庄相邻,北倚军民新村,南与中李庄相接。全村总面积0.85平方公里。交通四通八达。村庄周围商业网点星罗棋布。
村名由来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由四川陇西迁至平度城南关(北至南门外街,现济南路。西至胡秸市街,现郑州路。东至东南城角东南园。南至潍石路,现青岛路)。据陈氏祠堂石刻载,陈姓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从四川陇西迁至平度城西关,后迁至此地定居,耕读传家。后他姓移入,渐成居民区,至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居民开设油坊1处,后增至13处,南关大街通往胡秸市的一条胡同内,开有多家油坊,因此得名油坊胡同。1945年城区划村时,以南关街沟为界,沟西定名为油坊村。
隶属沿革平度旧时城区有六厢,油坊村属东南厢。民国二十年(1931)属平度县一区民智镇。1939年8月属平度县一区。1945年8月属平北县城厢区。1953年2月属平北县一区。1956年3月属平度县城关镇。1958年9月属平度县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属平度县城关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属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
经济概况2005年,全村230户,农业人口734人,耕地面积350亩; 2005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3682万元,农民纯收入6238元。
社会事业自来水入户率和新兴合作医疗覆盖率都达到了100%,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
荣誉称号在李园街道多次获得先进村;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及文明村庄。[1]
3、山东省泰安市油坊村
村庄概况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油坊村,截至2005年,全村共有280户人家、1080人,耕地面积600亩,有党员126人,下设三个党支部、十二个党小组。
从92年开始,靠党的好政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特别是在泰安市委组织部四年的包村帮扶下,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从贫穷走向富裕,成为泰安市第一批现代化示范村,第一批小康村。
村办企业油坊村的龙头企业钢管厂,建于1992年3月,并于7月投产,厂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四连轧生产线二条,单轧机30台(套),高频焊管机20条,可年产冷轧带钢15万吨,高频焊管20万吨,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冷带焊管生产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建材、机械制造、装饰装璜等行业,行销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和地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质量倍受用户的信赖和好评。
1999年,将泰安市山口钢管厂改制为山东山口钢管集团有限公司,并以其为母公司,与其下属五个控股公司共同组建了山东山钢集团,总注册资本1.06亿元。集团成立后,为发挥集团优势,实施资本运营,先后兼并了镇直企业石棉厂,对山口高频焊管厂进行租赁经营。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扩大了管理层在企业的股权,使责、权、利相统一,做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更好地调动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并顺利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工作,获得了认证证书。2000年,山钢集团共完成产值6.66亿元,销售收入5.6亿元,利税3900万元。
社会事业随着企业发展,为油坊村各项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村委向农业投入万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购置大型农机具,实现了农业生产"六统一",水利设施"六配套",从1993年起,全部免去农民的各项集资提留,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从1999年开始,村委每年拿出20万元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助金,并每年组织一次旅游。为改善村容村貌,村委投资80万元,对全村主要街道铺设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结束了村民行路难的历史。为改善居住条件,村委投资432万元,建起了12栋72户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二层小楼,每户造价10万元,居民自筹资金4万元,村委补贴6万元。2000年建两栋5层公寓楼,于当年十月份入住,随后又新建2栋5层公寓楼。1999年,村委对每户补助2000元购买了家用电器,成为全市第一个电气化村。为鼓励农民自己购买轿车,对每个购车户无偿补助6.5万元,一次性购进20辆豪华桑塔纳小轿车,圆了老百姓的轿车梦。油坊村真正实现了农村城市化、环境公园化、生活电气化、交通现代化。
2002年,油坊村继续在钢管项目上下功夫,向大规格、专用管发展。并成立山钢集团农业公司、花卉公司和畜禽公司。到2003年,全村实现居住楼房化,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利税突破亿元大关。
所获荣誉油坊村党支部也变升为油坊村党委,并被中组部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被民政部授予“小康建设明星村”,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精神文明先进村”,被称为泰山第一村。油坊村不仅在泰安闻名遐迩,也让海内外人士刮目相看。居住楼房化、环境公园化、生活电气化、交通现代化,是现代油坊村幸福生活的写照。[5]
4、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油坊村地理位置

行流镇油坊村位于颍泉区行流镇北部,东临沙河,距行流镇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
基本情况油坊村有7个自然村,辖区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12亩,2006年人均耕地面积0.85亩,总人口3988人,居住户数1148户,户均4人。[2]
经济发展2006年村民人均村收入2418元左右。
丰富的劳力资源,剩余劳动力过多,该村委会、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务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油坊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良好的耕作与传统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尤以小麦为主,且是行流镇花生生产基地。
5、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油坊村油坊村位于江苏省扬中市油坊镇中心区,全村31个村民小组,农户1200多户,人口3326人,耕地面积1100亩,村域面积3.5平方公里。8家村办企业去年实现工业产值4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多年来,油坊村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村风创建,先后多次被评为扬中市文明村、镇江市文明村。去年,该村还获得了镇江市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称号。
该村450户家庭自愿与村里签定了家庭赡养协议,主动承担赡养老人义务;这里,每年都会举行“双独联姻和谐家庭”评比,民主推选出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独生子女家庭标兵;这里,村老年协会成员组建了两支老年义务护村队,节假日和农忙时节他们当起了巡逻队员;这里,每个村民小组都建立了文明新风理事会,群众的纠纷和矛盾都在萌芽中得到化解…… 油坊镇油坊村,正逐步形成一股科学、文明的村域新风,向“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目标迈进。
78岁的刘建清老人是油坊村的一名退伍军人,他自拟了一份遗嘱送交到村委会,表示自己死后不看日子,不搞告别仪式,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的新风尚。目前,油坊村经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全村文明新风进一步完善,治丧时间100%控制在3天之内。村民耿志林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思想、新风气。村里的文明新风宣传教育,让我们都意识到了改变旧观念,树立新风气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提高家庭的文明程度也成为村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去年,油坊村开展了“双独联姻和谐家庭”评选,全村有6户独生子女家庭得到了表彰,村里针对他们在婚育新风、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方面树立的典型向全村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油坊村针对老龄化的突出问题,采取自愿的方式,与村民签定家庭赡养协议书,用法律化的程序对老年的赡养权利进行保障。在村两委的协调之下,目前已有450户村民签定了赡养协议,占到全村农户总数的30%以上。
油坊村成立了夕阳红支部、经济支部、农村支部的“三个小支部”,蓬勃开展的党建工作已成为全镇学习的典范;平安创建过程中,油坊村建立了完备的检查、监督、评比制度,责任制签定率达到了100%;依托村电教中心开发的远程教育网络已经建成,党员的先进示范作用正日益彰显。油坊村和谐殷实的村域乡风正温暖着千户农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