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翔

赵春翔(1910-1991)
艺术,是在风暴带来的苦涩雨水中开花的。
艺术家要求的是活的生命,及独立自我的灵性展放,否定一切环绕着你的各种成规教条,与理智意识概念的执着,才能完成内在主观感情境界的诠释。
画家并不一定要有最超越的技巧,主要是思想与内容;热情是绘画的生命,画家应该尽量把自己放在里面,那是自己的风格。
我的全部生命、时间、空间内在外在的灵魂精神的一切一切,都是在这两种东西双方艺术与文化背境浸染中茁壮成长,一种磅礴宏大的冲击下的感受性,更使的加倍的努力创作,接受这些新颖的刺激而完成我个人的灵魂宇宙,刻苦给我一个强烈的自信,我将永远奋斗下去。在我的创作的过程上,是以双方艺术凸出的优点中,精选出我的最需要而最有利于创作的表现的神髓魂魄部分,在我个人的强列冲动的热狂下,盼望著能编织成一个爱的桥梁,假使这座爱的桥梁能有助于东西两个世界的文化交流,及增进各个民族间之人类互相了解,不但是目前的动乱世界是最需要的,且也是达成我此生最高的愿望。
墨色不但可予人以大胆、威哧、势力、无敌、憨勇的感觉,并含有潇洒的风情。一条干湿恰当的墨线画在中国宣纸上的功用,有著活泼动律的挥发性,他可以引导著你的视线跟随著他的光秃圆扁、枯润肥瘦,断续转折,停顿起落等等形体的变化,在他的老嫩笔法的历程中,作一次快乐的旅行。这时你会感觉到它是有著生命的动力,呼吸,血脉的搏动,万物灵态的前后向背的空气感层隔,都在那些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等等创作过程上,状形变化的不同美妙现象上表现出来,使你进入一个直观的超然境界。墨色已是中国绘画生命灵魂所繁的升华所在,也是人类艺术史上不可泯灭的辉煌发现。假若中国先贤已往没有对于用墨的灵犀悟认,那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还不是像印度、波斯、埃及及南美等等一些古老民族的艺术一样,不被人重视。至欧西艺术界向以色彩为主,近廿五年来始有人以黑色作画者,但他们仅仅以黑色为形体的构成作用而已。
---赵春翔
1910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太康县
1920开始随父赵成修学画
1931毕业于河南师范学校美术系
1939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师从早期油画大师林风眠和潘天寿,被林风眠称作“最杰出的学生之一”,他的同学中有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油画名家。上世纪50年代获西班牙政府奖学金到马德里进修,成为西班牙皇家美术协会会员,并为了探索东西方艺术的结合前往纽约。赵春翔集中华文化修养和西洋艺术熏陶于一身,用理性思维把不同绘画语言汇集在水墨画中。早在1962年,赵春翔的5幅画就被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永久收藏,成为古根汉姆美术馆首次收藏的当代华人艺术作品。
1940被委任中国西北文物考察团领导画家
1941-47任中国西北青年团美术部主任
1948移居台湾台北
1951-55任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1956获西班牙政府奖金赴马德里深造
1957成为西班牙国家美术协会永久会员,认识米罗,访毕加索故居
1958在欧洲作巡回展览达半年之久,后赴美国纽约
1959获第九十二届美国水彩画协会年展非会员奖
1972获纽约州特别创作协会画奖;完成纽约市第5街411号大厦“东西共荣”立体创作。
1974应马里兰大学之邀,以东西艺术之比较为题作专题演讲;以色列政府邀请赵春翔选出自己三十幅作品参与教育影片“环球艺术”的制作;在布鲁克林大学艺术系作3场专题演讲。
1980获纽约市维雅拉企业机构(ViyellaFabrics)邀请给该机构提供八十年代的颜色回台湾(春之画廊,台北)开画展,是自1965年以来的第一次
1984在台北成立画室
1984-89巡回展览于台北,纽约两地
1989从纽约移居香港、成都、台北
1990赴港后由艺倡画廊安排,向苏立文教授及香港艺术馆馆长谭志成介绍作品,于十一月定居台湾。
1991卒于十二月台湾苗栗,享年81岁。
自一九六○年初,赵春翔开始接触西方抽象主义后,他便奖将中国书画精神与西方现代抽象形式结合,以达到他理想中的中国艺术现代化,这在他往后的作品上成就了更强烈的力量与神秘感。1958年旅居纽约。二战后的纽约,聚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美国画廊业的推动下,成为西方各种新潮流滋生与活跃的中心。赵春翔试图在纽约寻找自己的出路和位置,60-70年代,他把欧洲画派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结合起来,在布上画抽象油画,一度受到纽约哥根汉姆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和纽约州创作协会的重视,80年代他改变方向,力图探索中国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结合,就不被美国画界所认同了。评论说,他的油画“已受美国艺坛青睐,然而执意回归水墨,注定了被遗弃的悲剧命运。”
在美国,他首先遇到的是生存困难。1958年到纽约时,手里只剩下200美元。后来画广告挣了900美元,搬到艺术家聚居的苏荷,但为了节省开支,又迁至96街一座旧公寓,租了每月60美金的一间小屋,他就在这小屋里度过了30多个寒暑!他不抽烟不喝酒,每天步行到对街的圣法兰西斯大教堂吃老人中心的福利饭(每顿饭酌收一美元);有时和朋友出外吃饭,他给自己强制设限,以一人点一菜为上限。晚年得病后,经常自己煮饭吃,剩饭放馊了,也舍不得倒掉。屋子里本来安了一部电话,后发现有人拉他的电话线外用,他就把电话退了,有事就去打公用电话。他的穿着很单纯:萤光绿衣,白皮鞋,一买几套,穿破了换新的或再去同一店买同样的,这节省了开支,又能保持自己的固定形象。他从没有买过车,只乘地铁。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画画、读书,外加钓鱼。为了坚持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他直到65岁之前,始终在一家小公司当设计,为壁纸、沙发套、被套之类小商品画图案。他从不愿意明说这份有损艺术家身份的工作,对外总是含混其词曰“兼差”。但正是靠这份工作,他的生活才有了着落,并很快取得美国公民身份,享有了医疗、租廉价公寓的福利。在海外奋斗的中国画家,在没有足够的卖画收入之前,都要找一份工作挣生活费,或者到街头为路人画像,应急时还要把作品抵押给画廊以求得临时的借贷。他们的奋斗之路,都是要进入一定规格的画廊,由画廊代理经营,进而赢得一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适应画廊的要求,可能有机会获得成功;不适应画廊的要求而自行其是,很可能得不到机会,一生默默无闻,生活潦倒。赵春翔属于后者。他始终没有与画廊进行过合作,也没有印过一本像样的画册。直到80岁,才与香港艺倡画签订了5年的代理合同,第二年即当第一本大型画册出版时,他已经默然辞世!
生存还包括了家庭和精神的生活。赵春翔的妻子刘雪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1944年二人在西安结为连理。婚后不久,生下一子一女。他们各有公职,又适逢战争年代,分居多而团圆少。40年代晚期,夫妻俩先后到台,把长子赵红“扔”在了河南老家。后来赵春翔赴欧居美,女儿嫁到香港,一家四口,分居四地。夫妻二人一起生活,总共不到5年。漫长的独居岁月,不和谐的感情生活,并没有使他们产生改变这种名存实亡关系的动机。刘雪琴压缩了一个女人对幸福的所有憧憬,埋头工作,一个人承担起扶养女儿的重任,后来女儿出国留学,她就“过着掩门苦度残生的凄清岁月”。居海外35年的赵春翔,在纽约华人画家眼中,是个一生未婚的“老独头”。作画、钓鱼之余,他排遣孤独的方法是在斗室种花养鸟,或者到中央公园快步走路,有时趁夜深人静,独自跑到纽约市郊的汉森大河公园“枯坐达旦”。
海外游子还有民族与文化隔膜的问题。赵春翔在纽约交往的朋友,大都是中国人。作为打工者、穷画家,他饱尝种族歧视、寄旅无依、异地思乡的滋味。他写过这样一首词:“零零海外家国泪,落叶回旋难寻根。总是秋风泪如刃,先伤游子心。”落叶回旋,游子伤秋,欲罢不能,欲留不忍。这种强烈、深刻的伤痛,是我们生活在国内的人所难以想象的。赵春翔很清楚,华人艺术难以被纽约的艺术界所认可,除了文化差异,也与族群与文化歧视有关。即便如此,大批旅居海外的画家还是不回头,因为他们总是相信,像纽约这样的现代艺术中心,也许有机会给自己和祖国的艺术带来前景,带来比国内更好些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不过,对于赵春翔来说,最大的苦楚莫过于艺术求索中的彷徨了。他的大目标是中西艺术结合,但结合什么,怎样结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赵春翔离开内地的1948年,林风眠融合中西的探索尚不成熟,徐悲鸿以写实主义改革中国画的方式,赵春翔并不认同。在50年代初的台湾,他的油画很够“现代”,但在美国,其介于表现主义和野兽主义之间的作品,又显得过时和陈旧了。他孜孜以求的“表现具有中国墨韵的蓬勃气概”之作,也不被认可,即使颇为欣赏他的纽约大学艺术系教授波格塔(RobertE.Borgatta),也只是把这些作品看作画家必经的“练习过程”。
60年代初,抽象表现主义由盛而衰。而后粉墨登场的是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艺术、照相写实主义艺术、过程艺术、大地艺术、人体艺术、观念艺术等等。被抽象表现主义激发了灵感但并没有被这个画派所认可的赵春翔,一度不知所措。经过一段时间的停顿和思考,他放弃了油画,专心画中西合璧的彩墨画。他不放弃宣纸、墨和毛笔这些水墨画材料,但强化了颜色。除了植物性的中国颜料外,他特别选中了丙稀。在强调个性和强烈表现的纽约艺术风气的影响下,赵春翔又常常加入磷光色,赋予作品以眩目的跳动感。这样,他就彻底放弃了传统水墨画的淡泊、含蓄而超逸的特性,而代之以广告式的直露、通俗,以及现代派式的不和谐性。
在风格上,赵春翔经历了具象-抽象-具象间抽象三个阶段。赴纽约之前基本是具象表现风格,60年代初一度近于抽象,60年代中期后渐渐回归具象,但局部常保留抽象几何形块面或与抽象的色点、色块、色线,是一种具象而间抽象的风格。其具象部分,无论人、鸟或花,大都没有完整的形,也没有光照的时间感和纵深的空间感。讲究书法性、程式性的传统笔法已经不多,而代之以更加自由率意的勾画和泼墨。其抽象部分,大都是黑色或彩色的方、圆、点、滴或符号。这些具象因素与抽象因素或并置,或叠加,视觉反差很大———仍然是不和谐的,但正是这种不和谐形成了赵氏作品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对故土与中国文化的精神追寻,是赵春翔艺术的内在支柱。其画中可辨认的形象与符号,包括阴阳、八卦、鱼、青蛙、松、竹、荷、牡丹、芍药、葫芦、鱼、鹤、鸡、长咀鸟、山水、同心圆、红十字、人物等。其画题,有哲学意味的“太初有道”、“阴与阳”、“道”、“静观世态”、“循环不息”、“慈辉普佑”等,有伦理意味的“爱”、“母爱”、“母与子”、“鸟与蛋”、“傲气”、“自傲”、“宗族”、“家庭”等,有借物抒情的“鸟的春天”、“竹林唱晚”、“鱼与荷花”、“风的细诉”等。而所有这些,都陈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眷念。证实了他的西方化形式所包裹的,是一个中国人的灵魂。
赵春翔自己强调的「胸无成竹」、「笔在意先」最足以印证其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