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单子会
一.骊山单子会简介:

相传,骊山是女娲(当地人称女娲为“骊山老母”)炼石补天、和泥捏人的地方,后人即在骊山上修“老母殿”以纪之。因为女娲和泥捏人,所以在当地人心目中,骊山老母是送子神仙。每年夏季农历六月十一至六月十三日为骊山老母生日,大家共同来骊山老母殿烧香,求子、求福、许愿、还愿。
在当地,老百姓叫骊山庙会为“单子会”,官方和史书又叫“骊山老母女媒节”、“善嗣会”、“传子会”等等。
单子会的讲究是:为了表示心诚,求子、求福、许愿、还愿者,必须在六月十二日下午上山,在山上过夜。上山时,只允许带一条粗布单子以备过夜。
二. 骊山老母——女娲:
骊山老母——女娲,亦称无极老母。她同伏羲、神农史称三皇,是人类始祖。《说文》云“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女娲功烈,非仅造人,又兼补天”。 《风俗通义》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淮南子·览冥训》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此“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骊山是老母炼石补天之处,《路史》云:“女娲,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继兴于骊”,《长安志》亦有“骊山有女娲治处,今骊山老母殿即其处”的记载。《汉书·律历志》 将骊山老母称为“骊山女”,也是因其生活在骊山一带之故,“骊山女亦为天子, 遂以为女仙,尊曰老母”。
老母殿,位于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之巅。据殿内现存《创修山路碑》记载,老母殿始建于秦。唐初重建,时称老母祠。老母殿整体建筑包括山门五间、三仙殿三间、祭殿五间、主殿五间、厢房六间、配殿四间。明崇祯八年在主殿后增建藏经楼一座五间两层(民国年间已毁,遗址尚在)。明万历四十七年曾对总体建筑进行过较大修缮,故现有建筑基本属于明清格局,占地面积八千余平立米。建国后曾进行过两次维修。近几年,道观对殿前平台、道路进行了彻底整修,新修了进殿石台阶路。
三:民间祭祀活动
民间祭祀骊山老母的活动由来已久。农历正月二十日,民间制作面饼纪念老母炼石补天之大功。六月十三日是骊山老母生日庙会,届时,各地香客、民众上山朝拜、祭祀这位功德无量的远古尊神,多者数万人之巨。而骊山上的大小寺、观、庙、院亦香烟缭绕,钟声阵阵,香客络绎不绝,或献花、或献果、献油、献面或赠衣、赠钱或挂匾、竖碑等,甚是热闹。
小兽告诉妖精说,山上还有一颗巨大的许愿树,树上的红布条上写着人们心中美好的祈愿,挂许愿条也有讲究,不能借用任何辅助道具,必须诚心诚意往上扔,扔得越高,那愿望实现的几率就越大。